
目錄
小心觸法!找公關公司「硬刪」Dcard文章可能害你被告:從刑法到民事求償的完整法律指南
在數位時代,聲譽就是一切。當一篇負面的Dcard文章出現在Google搜尋結果的第一頁,對個人或企業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這種焦慮與急迫感,讓許多人病急亂投醫,在網路上搜尋「刪文」、「口碑管理」、「SEO負面處理」等服務,試圖讓這根眼中釘立刻消失。
然而,這條看似快捷的「刪文」捷徑,實際上卻是一條佈滿法律陷阱的危險道路。本文將深度解析,當你選擇與不肖公關公司合作,試圖以非法手段「硬刪」Dcard文章時,你可能不只是消費者,更會成為刑事案件的「被告」與民事賠償的「債務人」。
一、 為什麼你想「硬刪」文章?理解背後的焦慮
在探討法律風險前,我們先理解動機。Dcard文章之所以難以處理,在於其:
匿名性與高流量:Dcard作為台灣最大匿名社群之一,匯集了龐大的年輕族群。匿名性讓發文者敢於發聲,但也增加了訊息查證的困難度。文章一旦成為熱門,擴散速度極快。
SEO權重極高:Dcard網域在Google搜尋引擎中擁有極高的權重,這意味著相關文章很容易排在搜尋結果第一頁,長期曝光的殺傷力驚人。
官方刪文門檻高:Dcard官方對於刪除文章有嚴格的標準,通常僅限於涉及個資洩漏、明顯毀謗侮辱、或違反版規的情形。若只是陳述事實或消費經驗(即便是不愉快的),很難透過官方管道成功刪文。
正是這種「投訴無門」的無力感,讓許多人轉向地下市場,尋求「有辦法」的公關公司。但這些公司所謂的「辦法」,正是將你推向法律深淵的開始。
二、 「硬刪」的黑暗面:不肖公關公司常用的非法手段
這些標榜「快速刪文」、「保證刪除」的公關公司,絕大多數並非透過合法途徑與Dcard官方溝通。他們所使用的,是遊走於法律灰色地帶甚至明顯違法的犯罪手法。你支付的費用,實際上是購買了「犯罪服務」。
手法一:網路釣魚(Phishing)與社交工程(Social Engineering)
這是最常見的手法。公關公司會嘗試竊取原Po文者的Dcard帳號。
如何操作:他們可能會發送偽裝成Dcard官方的釣魚郵件或訊息,誘騙原Po者點擊連結並輸入帳號密碼。或者,透過人肉搜尋找出發文者的其他社群帳號(如Instagram、Facebook),利用其公開資訊猜測密碼或安全問題答案。
你的風險:你明知或可得而知公關公司將以此方式進行,仍提供資金委託其處理,極有可能被視為「共犯」或「授意者」。
手法二:駭客入侵(Hacking)
更技術性的犯罪集團可能會直接攻擊Dcard的系統漏洞,或對原Po者進行針對性的駭客攻擊,取得帳號控制權後刪文。
如何操作:利用惡意程式、木馬病毒、暴力破解等方式入侵。
你的風險:委託他人進行駭客行為,法律責任與實際執行者相差無幾。這是最嚴重的犯罪行為之一。
手法三:恐嚇、脅迫發文者
這是一種非常傳統但極端的手段。公關公司或其合作的「外圍分子」可能會人肉搜尋出發文者的真實身份,進而以電話、訊息甚至當面恐嚇、脅迫,要求其自行刪文。
如何操作:透過留言、私訊發送威脅言語,如「我知道你是誰」、「不刪文就對你不利」等,製造心理恐懼。
你的風險:即使你不是直接執行恐嚇的人,但你出錢委託,在法律上極有可能被認定為「教唆」或「共同正犯」。
手法四:濫用檢舉機制(假檢舉)
這看似合法,但實質是欺騙。公關公司會動用大量人頭帳號或殭屍帳號,對目標文章進行惡意、不實的檢舉,試圖以量取勝,癱瘓Dcard的審查機制,誤導版主或AI系統將文章下架。
如何操作:以虛假理由(如誹謗、個資洩漏、歧視等)重複檢舉同一篇文章。
你的風險:雖然較前幾項輕微,但仍是意圖以欺騙手段影響平台運作,可能涉及刑法上的「偽造行為」或「妨害電腦使用」罪。
當你支付費用,委託公關公司進行上述任何一項行為時,你已經不知不覺地從「被害人」的角色,轉變為「犯罪嫌疑人」。
三、 法律紅線:你可能觸犯的刑法罪名(詳解法條與刑責)
委託非法刪文,絕非單純的民事糾紛,而是明確的刑事犯罪。以下是你可能涉及的核心刑法罪名,每一項都可能伴隨牢獄之災與鉅額罰金。
1. 刑法第358條 & 第359條【無故入侵電腦罪 & 無故取得、刪除、變更電磁紀錄罪】
這是所有非法刪文行為最可能觸犯的「天王條款」。
法條內容:
第358條:無故輸入他人帳號密碼、破解使用電腦之保護措施或利用電腦系統之漏洞,而入侵他人之電腦或其相關設備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十萬元以下罰金。
第359條:無故取得、刪除或變更他人電腦或其相關設備之電磁紀錄,致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為何適用?:Dcard帳號屬於「他人之電腦相關設備」(司法實務見解廣義包含網路帳號),文章內容則是「電磁紀錄」。無論是透過釣魚、駭客手段入侵發文者帳號刪文,都完全符合本罪構成要件。
你的責任:即使你不是親自駭入,但你是「出資委託」者,司法實務上會依刑法第29條【教唆犯】 論處:「教唆他人使之實行犯罪行為者,為教唆犯。教唆犯之處罰,依其所教唆之罪處罰之。」意思是,你會與實際執行的駭客被以同一條罪起訴、判刑。
2. 刑法第305條【恐嚇危害安全罪】
若公關公司採取恐嚇、脅迫手段要求發文者刪文。
法條內容: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財產之事,恐嚇他人致生危害於安全者,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九千元以下罰金。
為何適用?:發文者收到「不刪文就給你好看」等訊息,心生恐懼,其安全已受到危害。
你的責任:同樣,你是出資者,極可能被認定為教唆恐嚇罪。即便你只是說「處理掉它」,而公關公司自行解讀為用恐嚇方式,你也很難完全免責。
3. 刑法第309條 & 第310條【公然侮辱罪 & 誹謗罪】
這聽起來很矛盾?你明明是來消除誹謗的,怎麼自己反而犯誹謗罪?
情境:在與公關公司接洽或與發文者對峙的過程中,你可能在氣憤下於網路、電話中辱罵對方,或為了反擊而捏造不實事實指控發文者。這些行為都會構成新的侮辱或誹謗罪,讓你從被害人變成加害人。
4. 刑法第339條【詐欺罪】
情境一:你對公關公司。許多不肖業者本身就是詐騙集團,他們收錢後根本無法刪文,或隨便截一張假圖說刪除了,實際上人間蒸发。你錢花了,文沒刪,還求償無門。
情境二:公關公司對Dcard平台。利用假檢舉、假資料欺騙審核人員,可能涉及「詐術得利罪」。
5. 個人資料保護法相關罪責
如果公關公司在人肉搜尋發文者時,非法蒐集、處理、利用了他的個人資料(如本名、電話、住址、工作單位等),並用於恐嚇目的,則違反《個資法》。委託的你,也可能成為共犯。
四、 民事責任:賠不完的金錢損失
除了刑責,民事賠償更是無底洞。發文者一旦發現是你委託公司進行非法刪文乃至恐嚇,他完全可以對你提起民事訴訟,請求下列賠償:
財產上的損害:例如,他因為被恐嚇而需要尋求心理諮商、搬家、甚至無法工作的損失。
非財產上的損害(精神慰撫金):被恐嚇、騷擾、帳號被盜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名譽損害,可以請求一筆為數可觀的「精神賠償」。法院判決的金額從數萬元到數十萬元都有可能,全看法官認定受害程度。
律師費用:在民事訴訟中,敗訴的一方通常需負擔對方的律師費用。
別以為你只是委託公關公司,民事責任就與你無關。在民事法律關係上,你與公關公司是「委任關係」。你委任他做的事是「非法行為」,因此你必須為你所委任的「代理人」(即公關公司)的行為所造成的一切損害,負起連帶賠償責任。
五、 實務案例與法院見解
雖然實際判例較少公開(因為多數以和解收場),但從類似網路犯罪案件中,可以清楚看到法院的立場:
教唆犯認定從嚴:只要你有出資、授意的行為,並對可能採用的非法手段有「預見可能性」(即一般人應該可以想到刪文可能用非法方式),就很難脫免教唆的責任。法院不會採信「我只是叫他刪文,沒叫他去駭客或恐嚇」這種說詞。
損害賠償金額可觀:對於個資被洩漏、遭受網路恐嚇的精神損害賠償,法院近年判決金額有逐漸提高的趨勢,顯示司法對這類「數位性犯罪」的重視。
六、 正確的危機處理之道:合法、永續的聲譽管理
與其花錢買罪受,不如將預算和心力投入合法、正當的聲譽管理(Reputation Management)策略。這雖然無法「秒刪」文章,但卻是唯一能長期、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
1. 官方管道申訴
針對個資洩漏:如果文章內容洩漏了你的姓名、電話、地址、身份證字號等,立即向Dcard官方提出檢舉,這是他們明確會處理的項目。
針對明顯侮辱誹謗:若文章內容純屬人身攻擊(如「長得像豬」、「根本是詐欺犯」),而非具體事實陳述,也可嘗試檢舉。
2. 法律途徑反制
存證信函:委托律師發送存證信函給發文者,要求其澄清事實或下架文章,否則將提起法律訴訟。這能展現你解決問題的嚴正態度,有時能嚇阻並非惡意只是情緒發洩的發文者。
民事訴訟:如果文章內容確實構成誹謗罪或妨害信用等,你可以提起刑事告訴附帶民事賠償。勝訴後,憑藉法院判決書,要求Dcard官方依法下架文章。這是最正當、最合法的刪文途徑。
3. SEO正面優化(內容淹沒法)
這是最推薦、最安全且效果長遠的專業手法。與其想辦法刪掉負面內容,不如創造更多正面的內容來「淹沒」它。
創建官方社群與網站:建立企業官方網站、Facebook粉絲專頁、Instagram帳號,並定期發布優質內容。
經營內容行銷:撰寫專業部落格文章、發布新聞稿、製作影片,這些優質內容的SEO權重會逐漸提升,將負面文章擠到搜尋結果的第二、三頁。大多數人不會翻到第二頁,危機自然解除。
鼓勵正面評論:鼓勵滿意的客戶在Google我的商家、其他平台留下正面評價,沖淡單一負面文章的影響力。
聘請正派的SEO公司:尋找信譽良好的數位行銷公司,他們專注於「白帽SEO」(合法優化技術),透過上述內容策略幫你重建網路聲譽。
七、 結論與最終建議
面對Dcard上的負面文章,你的每一個選擇都至關重要。
選擇非法硬刪:你將從一個可能的「被害人」,轉變為「犯罪嫌疑人」和「民事賠償義務人」。你付出的代價將遠超過那篇文章本身帶來的傷害,可能是前科、牢獄之災、以及巨額賠款。這是一場注定輸掉的賭局。
選擇合法處理:雖然過程較慢、較辛苦,需要耐心與策略,但你保護了自己的清白與自由。你透過正面迎戰、誠信溝通、專業經營,從根本上強化了自己的數位體質,這才是真正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
最後的提醒:當你在網路上搜尋「刪除Dcard文章」時,那些彈出來的、保證快速刪除的廣告,背後極可能就是引你走向法庭被告席的陷阱。請懸崖勒馬,立即尋求正派律師或專業數位行銷公司的協助,採取正確合法的行動。
保護聲譽很重要,但保護自己的人生不留下刑事案底,更重要。別讓一時的焦慮,摧毀你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