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新聞被轉載至其他平台(如PTT、Dcard)如何處理?

以下是針對「負面新聞被轉載至PTT、Dcard等平台」的專業處理方案,整合法律、技術與公關策略,分階段逐步執行:

一、緊急應對階段(24小時內)

1. 證據保全與法律評估

  • 步驟

    1. 公證存檔:使用Web ArchivePageVault保存完整網頁(含留言、按讚數)。

    2. 截圖+錄影:錄製螢幕操作過程,確保時間戳記(工具:OBS Studio、Loom)。

    3. 法律定性

      • 若內容涉誹謗(《刑法》第310條)或侮辱(第309條),立即諮詢律師。

      • 若屬侵權內容(如盜用商標、個資),引用《著作權法》第87條。

2. 平台檢舉與下架請求

  • PTT處理流程

    • 檢舉管道

      • 向該看板版主寄站內信(附公證截圖與法律依據)。

      • 若版主未回應,聯繫PTT站方(telnet://ptt.cc → [S]ervice → [M]ail)。

    • 關鍵技巧:引用《板規》第X條「禁止未查證之不實訊息」,提高刪文機率。

  • Dcard處理流程

    • 透過官方檢舉表單,勾選「不實資訊」或「人身攻擊」類別。

    • 同步私訊Dcard粉絲專頁,附上案件編號加速處理。

3. 防止二次擴散

  • 技術封鎖

    • 使用Brand24Mention即時監控關鍵字。

    • 設定Google Alerts追蹤新聞標題關鍵字。

  • 輿情降溫

    • 避免在原文下方直接爭辯(易觸發「逆火效應」)。

    • 若需回應,以官方帳號冷靜提供「事實澄清連結」(如新聞稿、第三方報告)。

二、法律行動階段(72小時內)

1. 強制下架法律手段

  • 存證信函

    • 委託律師寄發存證信函至平台(地址:PTT站方為台大計中;Dcard為「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

    • 內容要點:

      • 要求依《個資法》第11條刪除個資。

      • 限時48小時未處理將提起刑事告訴。

  • 聲請緊急處分

    • 向地方法院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民事訴訟法》第538條),強制平台暫時遮蔽爭議內容。

2. 追查匿名發文者

  • IP調取

    • 向檢警單位提出告訴後,聲請「調取票」要求平台提供:

      • 發文者登入IP、裝置MAC位址。

      • 帳號註冊信箱或手機(需符合《通保法》第11條)。

  • 數位鑑識

    • 委託鑑識公司分析發文時間、用語習慣,比對內部可疑人員行為紀錄(如公司VPN登入日誌)。

三、公關修復階段(1週~1個月)

1. SEO負面壓制

  • 操作策略

    • 高權重平台:於痞客邦、Medium、風傳媒發布「事件澄清聲明+品牌關鍵字」。

    • 維基百科:建立或補充品牌條目,強化正面敘述(需符合中立性規範)。

    • Google我的商家:更新商家資訊,鼓勵客戶留下正面評價。

  • 工具支援

    • 使用Ahrefs監控關鍵字排名,調整內容策略。

2. 主動輿論引導

  • 媒體操作

    • 發送「澄清新聞稿」至中央社、關鍵評論網等媒體。

    • 邀請中立第三方(如消基會、產業協會)發表評論。

  • 社群滲透

    • 與PTT/Dcard「口碑行銷團隊」合作,以「鄉民身份」理性推文導正討論。

    • 製作懶人包圖文(Canva模板),於Line社群、Dcard閒聊版擴散。

3. 長期聲譽管理

  • 制度建立

    • 部署Reputation.com等企業級輿情監控系統。

    • 每季發布CSR報告(如公益合作、環保措施),累積品牌好感度。

  • KOL合作

    • 贊助YouTuber開箱「產品改良過程」,間接回應負面爭議。

    • 與Dcard人氣創作者合作「業配經驗分享」,稀釋舊文搜尋關聯。

四、實務禁忌與替代方案

1. 絕對避免的行為

  • 買帳號洗留言: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散布謠言」,且易遭截圖反爆料。

  • 威脅發文者:可能觸犯《刑法》第305條「恐嚇危害安全罪」。

  • 偽造證據:若遭揭露將引發更嚴重公關災難。

2. 高風險情境應對

  • 「爆掛文」持續發酵

    • 聯繫PTT「八卦板」板主申請[標題加註「部分內容不實」]。

    • 於Dcard相同看板發布「集中討論串」,引導流量至可控頁面。

  • 記者跟進報導

    • 主動提供「官方完整聲明」要求平衡報導。

    • 釋出獨家後續進展(如內部懲處、制度改善),轉移媒體焦點。

五、跨平台處理效率比較表

平台檢舉下架平均時間法律施壓有效性輿論擴散風險
PTT24~72小時★★★☆☆(需版主配合)高(易上熱門)
Dcard12~48小時★★★★☆(官方回應快)中(年輕族群)
Facebook6~24小時★★★★★(Meta法律團隊)極高(演算法推送)
LINE社群難以刪除★☆☆☆☆(群主自治)低(封閉傳播)

 

總結

處理PTT、Dcard負面轉載需「快、準、柔」:

  1. :黃金24小時內完成證據保全與平台檢舉。

  2. :法律行動鎖定《個資法》《著作權法》提高刪文成功率。

  3. :公關反制避免正面衝突,以「事實滲透」取代強硬對抗。

⚠️ 進階建議:

  • 定期進行「壓力測試」:模擬負面新聞演練應變流程。

  • 建立「媒體白名單」:與友好記者保持聯繫,危機時爭取平衡報導。

立即刪除負面新聞

Read More

什麼是負面新聞排除:定義,策略,流程,案例分析 詳細說明

負面新聞排除:定義、策略、流程與案例分析

一、定義

負面新聞排除(Negative News Mitigation)是企業或組織透過系統性方法,監測、分析、回應並降低負面新聞對品牌聲譽或業務的衝擊。其核心目標並非完全消除負面信息(可能涉及倫理或法律爭議),而是透過策略性干預,減少負面內容的傳播影響力,並重建公眾信任。

關鍵特徵

  • 主動性:提前預警,而非被動應對。

  • 系統性:整合公關、法律、技術等多部門資源。

  • 合法性:避免侵犯言論自由或法律紅線(如誹謗、虛假信息)。

二、策略

  1. 預防性策略

    • 聲譽資產累積:長期投入企業社會責任(CSR)、透明化溝通,建立公眾信任基礎。

    • 媒體關係管理:與主流媒體、KOL 建立合作,確保危機時有發聲渠道。

    • 內部風險管控:定期審查產品、服務、高層言論等潛在風險點。

  2. 監測與預警

    • 全網監控工具:使用如 Google AlertsMeltwaterBrandwatch 等工具,追蹤品牌相關關鍵詞。

    • 情感分析:透過 AI 分析輿情情感傾向(正面/中性/負面),識別危機早期信號。

  3. 分級應對

    • 輕度負面(如用戶抱怨):快速回應並解決問題,避免擴大化。

    • 中度危機(如產品瑕疵):發布官方聲明,提供補償方案。

    • 重大醜聞(如高管醜聞):啟動危機公關團隊,結合法律手段與媒體溝通。

  4. 內容干預

    • SEO 優化:提升正面內容(如企業新聞、用戶見證)的搜索引擎排名,降低負面新聞可見度。

    • 社群引導:透過 KOL、粉絲社群擴散正向信息,沖淡負面聲量。

  5. 法律與技術手段

    • 侵權投訴:針對不實報導或惡意攻擊,向平台提出刪除請求(如 Facebook 檢舉機制)。

    • 限流技術:與社交平台合作,在合法範圍內限制虛假信息的擴散速度。

三、流程

1. 監測與預警

  • 設定關鍵詞:品牌名稱、產品名稱、高管姓名 + 爭議詞(如「醜聞」「缺陷」)。

  • 即時警報:當負面聲量超過預設閾值(如單日 100 條討論),觸發內部通知。

2. 危機評估與分級

  • 來源分析:判斷新聞來源可信度(權威媒體 vs. 小眾論壇)。

  • 傳播速度:透過工具(如 BuzzSumo)追蹤內容擴散範圍。

  • 影響分級

    • 低風險:局部討論,無實質證據 → 觀察為主。

    • 中風險:多平台擴散,可能影響品牌形象 → 準備回應。

    • 高風險:主流媒體報導,引發公眾憤怒 → 緊急處理。

3. 制定應對計畫

  • 跨部門會議:公關、法務、高層共同決策,避免單方面行動。

  • 內容腳本:預擬聲明稿、社群回應模板、媒體 Q&A。

4. 執行干預措施

  • 黃金 24 小時:第一時間發布官方聲明(如推特、官網)。

  • 多管道覆蓋:透過媒體採訪、KOL 合作、用戶郵件等多渠道傳遞信息。

  • SEO/SEM 操作:投放關鍵字廣告,優化正面內容排名。

5. 後續修復與學習

  • 輿情追蹤:持續監測 1-2 週,確保議題降溫。

  • 形象重建:舉辦公益活動、發布改進報告,重建信任。

  • 復盤會議:分析應對成效,優化未來流程。

四、案例分析

案例 1:三星 Galaxy Note 7 爆炸事件(2016)
  • 背景:多起手機爆炸報告,全球媒體大幅報導,品牌形象重創。

  • 策略與流程

    1. 快速召回:宣布全球停售並無條件退款,展現責任感。

    2. 透明溝通:公開調查報告,承認電池設計缺陷。

    3. 長期修復:推出「品質第一」宣傳活動,強化品管形象。

  • 結果:短期損失慘重,但長期透過誠信溝通恢復市場信任。

案例 2:某食品公司食品安全危機
  • 背景:消費者投訴產品含異物,短影音平台瘋傳引發恐慌。

  • 策略與流程

    1. 即時下架:暫停問題產品銷售,避免爭議擴大。

    2. 社群互動:在抖音、微博發布生產線透明化影片,邀請消費者參觀工廠。

    3. 法律手段:對惡意造謠者發律師函,要求刪除不實內容。

  • 結果:兩週內輿情降溫,銷量逐步回升。

案例 3:特斯拉自動駕駛事故爭議
  • 背景:多起交通事故被歸因於自動駕駛系統,引發監管機構調查。

  • 策略與流程

    1. 技術優化:快速推送軟體更新,強調「駕駛輔助」而非「全自動」。

    2. SEO 對沖:大量發布技術安全白皮書、車主見證,降低負面搜索可見度。

    3. KOL 合作:邀請科技網紅實測系統,強調人為操作的重要性。

  • 結果:輿論焦點從「系統缺陷」轉向「技術進步」,緩解公眾擔憂。

五、關鍵教訓

  1. 速度至上:延遲回應會導致謠言擴散,加劇信任危機。

  2. 真誠溝通:隱瞞或推卸責任可能引發二次公關災難。

  3. 長期修復:負面新聞排除不是一次性任務,需持續投入聲譽管理。

六、總結

負面新聞排除是現代企業的必修課,需結合技術工具、公關策略與法律手段。成功的關鍵在於:

  • 提前預防:建立聲譽防火牆。

  • 快速反應:在黃金時間內控制輿情。

  • 透明行動:將危機轉化為品牌升級的契機。

透過案例分析可見,企業若能以負面事件為反思機會,反而能強化公眾信任,實現「危中有機」。

立即諮詢我們的負面新聞處理專家

Read More

我怎麼刪除帶有我的名字並危及我生命的新聞文章?

如果搜尋結果中出現帶有你的名字且危及生命的虛假或惡意新聞文章,這屬於極其嚴重的安全威脅,必須立即處理。以下是具體的解決步驟:

1. 立即採取緊急保護措施

  • 報警處理
    若文章內容直接威脅你的生命安全(例如暴露住址、煽動暴力等),立即向當地警方報案,並保存網頁截圖、URL連結等證據。

  • 聯繫律師
    尋求法律協助,律師可協助發送「存證信函」要求網站刪除內容,或向法院申請「緊急禁止令」強制移除。

2. 強制要求源頭網站刪除文章

  • 直接聯繫網站管理員
    找到該新聞網站的「聯絡我們」頁面或版權聲明中的聯絡方式(通常是電子郵件),明確要求刪除文章

    • 範例信件

       
      主旨:緊急請求刪除不實且危害生命安全之文章  
      內文:  
      本人發現貴站刊登一篇標題為「XXX」的文章(附上連結),  
      文中提及本人姓名並包含不實指控,已嚴重危及本人人身安全。  
      此內容涉及誹謗與隱私侵犯,請於24小時內刪除,否則將依法追究責任。  
      附件為報案證明與身分證件以供核實。
  • 威脅法律行動
    若網站拒絕刪除,明確告知將提起刑事告訴(如誹謗罪、恐嚇罪)或民事賠償訴訟。

3. 向Google提交「法律移除請求」

  • 透過官方管道申請
    即使源頭網站未刪除,若內容涉及生命安全,可透過以下方式要求Google下架搜尋結果:

    1. 使用Google法律移除表單

      • 選擇「內容威脅個人安全」或「未經同意公開個人資訊」。

      • 附上報案證明、身分證件、文章連結及具體威脅證據(如文章提及住址、煽動暴力等)。

    2. 加速處理
      在申請中強調「緊急人身安全風險」,Google可能會優先審核。

4. 申請法院強制令(針對頑固網站)

  • 若網站主機位於你的居住地(例如台灣),可向法院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要求網站立即刪除內容。

  • 若網站位於境外,需透過國際司法互助或委託當地律師處理。

5. 後續監控與預防

  • 設定Google快訊
    使用Google Alerts監控你的名字,即時發現新出現的負面內容。

  • 聘請聲譽管理公司
    專業公司可協助壓制負面搜尋結果(例如增加正面內容的SEO排名)。

  • 強化隱私保護
    檢查社群媒體設定,避免個人資訊外流,並定期搜尋自己的名字掌握動態。

重要注意事項

  1. 保存所有證據
    包括網頁截圖、URL、溝通紀錄,這些是法律行動的關鍵證據。

  2. 避免公開爭論
    切勿在社群平台與對方爭執,以免擴大負面影響。

  3. 國際案件處理
    若網站主機在國外(如美國),可同步向當地主管機關舉報(例如美國FTC的舉報管道)。

此類威脅生命的內容需以最快速度處理,必要時直接尋求警方與法律專業人士介入,切勿拖延!

立即刪除負面新聞文章

Read More

Google檢舉負面新聞有用嗎

以下是針對「透過 Google 檢舉負面新聞是否有用」的專業分析與操作指南,涵蓋可行策略、實際效果與注意事項:

一、Google 檢舉負面新聞的運作邏輯

Google 作為搜尋引擎,不會直接刪除網路內容,但可根據法律或政策將特定內容從搜尋結果中下架或降低排序。檢舉效果取決於 內容合法性  檢舉理由

檢舉類型適用條件成功率處理時間
侵犯隱私內容含身分證號、銀行帳戶、病歷等敏感個資。高(需具體證明)3-7 個工作日
誹謗或人身攻擊不實陳述導致名譽損害(需法院判決或強力證據)。中低1-4 週
版權侵權未授權使用您的文字、圖片、影片(需提供版權證明)。1-2 週
非法內容兒童性剝削、暴力威脅、詐騙等違法資訊。24-48 小時
過時個人資訊舊聞已不具公共價值且持續造成傷害(限歐盟居民依 GDPR「被遺忘權」申請)。中(僅限歐盟)2-4 週

二、檢舉操作步驟

1. 確認檢舉類別

2. 填寫檢舉表單

  • 關鍵欄位

    • 被檢舉網頁的完整 URL(多頁需全列)。

    • 侵權內容的具體位置(如文字段落、圖片)。

    • 檢舉人身份證明(如身分證、版權證書)。

    • 法律聲明(如「本人確信內容不實,願承擔法律責任」)。

3. 提交後追蹤

  • 透過 Google Search Console 監控網頁索引狀態。

  • 若未處理,可重新提交並補充證據(如法院暫時禁制令)。

三、實際效果評估

成功案例(需符合嚴格條件):

  • 個資外洩:某報導意外揭露當事人住址,Google 於 5 日內下架搜尋結果。

  • 版權圖片:部落客未授權使用企業商標圖,檢舉後連結被移除。

  • 已過時判決:歐盟居民成功申請移除 10 年前無罪案件舊聞。

失敗主因

  • 內容屬「意見表達」或「合理評論」(如消費者負評)。

  • 缺乏直接證據(如僅主觀認為不公,無法院判決)。

  • 新聞具公共議題性質(如政治人物醜聞)。

四、替代或輔助策略

若 Google 檢舉無效,可多管齊下:

1. 要求來源網站刪文

  • 直接聯繫網站管理員(WHOIS 查詢聯絡方式)。

  • 發出「權利下架請求」(Right to Be Forgotten Request),附證據證明內容不實。

2. SEO 負面壓制

  • 僱用 SEO 公司創建 高權重正面內容(新聞稿、維基頁面、社群貼文),將負面新聞擠出搜尋第一頁。

  • 成本約 3,000−10,000 美元/月,效果需 3-6 個月顯現。

3. 法律行動

  • 對內容發布者提起 民事訴訟(誹謗、妨害名譽)。

  • 勝訴後憑判決書要求 Google 和網站刪文,成功率達 90% 以上。

4. 輿情管理

  • 主動發布澄清聲明,掌控敘事主導權。

  • 透過社群媒體、記者會等管道平衡負面資訊。

五、風險與注意事項

  1. 反效果風險

    • 檢舉可能讓網頁因「史特雷法則」(Streisand Effect)引發更多關注,需評估是否低調處理。

  2. 法律責任

    • 虛假檢舉(如謊稱侵權)可能遭平台或對方提告。

  3. 成本考量

    • 法律途徑時間長(6 個月-2 年)、費用高($10,000 美元起),需衡量投入報酬率。

六、總結建議

  • 立即行動:若內容涉個資或明顯違法,優先透過 Google 檢舉。

  • 中長期策略:結合 SEO 壓制與法律程序,逐步消除負面影響。

  • 諮詢專家:委任數位危機管理公司或律師,制定客製化應對方案。

最終效果取決於內容性質與執行資源,單純檢舉僅能處理少數明確違規案例,多數需系統性輿情管理。

立即刪除負面新聞

Read More

如何在30分鐘內審查你的個人網路聲譽

你無法修復你不知道的事。這是管理個人網路聲譽的黃金法則。無論您是在找工作、建立人脈,還是只是想保持專業形象,您的數位足跡都很重要——而且它通常是人們對您的第一印象。好消息?您不需要花費數小時來控制。本指南由個人線上聲譽管理領域值得信賴的品牌ORMB提供,它將引導您完成快速、逐步審核,您只需 30 分鐘即可完成。

步驟 1:Google搜尋自己(5 分鐘)

從基礎開始。打開無痕或私人瀏覽器視窗並蒐索您的全名。

清單:

  • 搜尋您的姓名+城市/職業以獲得更具體的結果。
  • 至少滾動瀏覽前兩頁。
  • 尋找:過時的資訊、不討人喜歡的圖像、負面評價或任何令人驚訝的內容。

專業提示:如果您看到了不想看到的東西,請注意。ORMB提供的服務可以幫助掩蓋或刪除負面搜尋結果,讓您更能控制人們找到的內容。

步驟 2: 回顧你的社群媒體(10 分鐘)

社群媒體是了解您個人生活的窗口——即使對於那些不應該看的人來說也是如此。逐一平台(Facebook、X [以前稱為 Twitter]、Instagram、LinkedIn、TikTok)查看您公開可見的內容。

清單:

  • 您的隱私設定符合您的要求嗎?
  • 是否有一些舊帖子或照片您不想讓招聘經理或客戶看到?
  • 您的個人資料照片是否專業或適當?
  • 您是否被標記了任何可疑的事情?

使用朋友的帳戶或登出以查看其他人看到的內容。如果您發現任何問題,請刪除、取消標記或調整您的隱私設定。ORMB 建議養成每月檢查一次的習慣,以防止小失誤變成大問題。

步驟 3:檢查人員搜尋和公共資料站點(5 分鐘)

您可能會對自己的個人資料外洩的數量感到震驚。 Whitepages、Spokeo、MyLife 和 BeenVerified 等網站通常會提供地址、電話號碼、家庭資訊等。

清單:

  • 在這些網站上搜尋您的名字。
  • 列出您的資料出現的位置。
  • 在需要時提交退出請求。

需要協助流程自動化嗎?ORMB可以代表您處理這些移除工作,節省時間並確保徹底性。

步驟 4:審核第三方網站上的提及(5 分鐘)

除了社群媒體和人物搜尋網站之外,您還可能會在部落格、論壇、新聞網站或利基行業平台上被提及。

使用的工具:

  • Google 快訊:為您的姓名、電子郵件或品牌設定快訊。
  • 社交提及:快速掃描社交媒體和部落格以查找您的名字。
  • Mention.com:提供即時監控和更多客製化功能。

留意過時的履歷、不正確的資訊或無上下文的提及。如果需要更新或刪除任何內容,ORMB有策略可協助您聯絡網站管理員或透過適當的管道處理。

步驟 5:評估你的專業形象(5分鐘)

LinkedIn 通常是您最顯眼的專業資料。確保它反映您當前的角色、技能和專業形象。

清單:

  • 你的標題是最新的嗎?
  • 您的個人資料圖片看起來是否新穎且專業?
  • 您是否展現了相關的技能和經驗?
  • 是否有任何舊工作或項目需要更新或刪除?

ORMB強調精心維護的 LinkedIn 個人資料的力量——它不僅可以消除負面因素,還可以增強正面因素。

總結

審查您的線上聲譽可能聽起來很繁瑣,但透過這份 30 分鐘的清單,您可以快速發現其他人在查找您時看到了什麼。請記住:您無法管理您未監控的內容。

對於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或幫助處理複雜聲譽問題(如負面新聞、不良評論或數位模仿)的人來說,ORMB 是您的首選合作夥伴。他們專注於讓您在網路上展現最佳形象,並根據您的目標提供謹慎、專業的服務。

在數位時代,您的聲譽就是您的履歷。保持清潔、保持最新——並且永遠不要停止檢查。

Read More

如何選擇合適的負面文章刪除公司

選擇合適的負面文章刪除公司需要系統性評估專業能力與合法性,以下是實務操作框架與具體建議:

🔍 核心評估指標(5大關鍵維度)

1.法律合規性

  • 確認公司是否具備「法律顧問團隊」或與正規律所合作
  • 查核過往案例是否使用《個資法》《刑法》等合法途徑
  • 風險警示:拒絕任何建議使用DDOS攻擊、駭客入侵等非法手段的公司

2.技術能力矩陣 技術類型 合格標準 SEO反制 能提供3個月內將負面內容擠出首頁的實測案例 平台規則掌握度 熟悉Google「被遺忘權」申訴要點、各社群媒體檢舉機制差異 輿情監測 使用SimilarWeb/Brandwatch等專業工具而非簡易爬蟲

3.跨地域執行力

  • 東亞地區需具備:
    • 中國大陸:網信辦舉報渠道實操經驗
    • 台灣:熟悉《電信法》第9條與民事假處分流程
    • 香港:掌握《誹謗條例》與普通法證據標準差異
    •  

4.服務透明度

  • 要求提供「服務階段對照表」:
    階段1(0-7天):證據保全 + 平台檢舉 階段2(8-21天):SEO反制 + 內容覆蓋 階段3(22+天):法律追溯 + 長期監控
  • 拒絕「保證100%刪除」的業者,正規公司會提供成功率預估(如依據平台類型給出60-90%區間)

5.成本效益分析

  • 合理報價區間參考:
    • 單篇文章處理:NT$15,000-50,000(依平台難度)
    • 包月監控:NT$30,000-80,000(含3次緊急處理)
  • 警惕隱藏成本:司法公證費、平台複審手續費等應提前書面確認

🛡️ 實戰篩選流程(4步驟驗證法)

1.資質查驗

  • 要求出示近2年內「成功刪除判決書」(遮蓋客戶資訊版本)
  • 檢查經濟部公司登記與「數位服務」營業項目符合性

2.壓力測試

  • 提供1篇真實負面文章要求進行:
    • 平台檢舉可行性分析(24小時內回覆具體條款依據)
    • 預估處理時程與替代方案(法律/技術雙軌建議)

3.案例驗證

  • 隨機選擇該公司宣稱的成功案例,透過Wayback Machine查證網頁歷史存檔
  • 使用Ahrefs檢測聲稱的SEO反制效果(觀察關鍵字排名變化曲線)

4.風控確認

  • 要求簽署「保密協議」與「合法處理切結書」
  • 確認付款分期結構(建議採用3期:30%訂金+40%階段成果+30%結案)

🌐 地域差異注意事項

地區法律工具成功率影響因素
台灣民事訴訟「定暫時狀態假處分」法院對「急迫性」認定標準嚴格
中國《網絡安全法》第47條舉報需配合實名認證與屬地網信辦溝通
香港高等法院禁制令(Injunction)證明「不可挽回損失」舉證難度高
歐盟GDPR第17條刪除權需證明資料「不準確或過時」

📌 紅旗警示(6種危險信號)

  1. 要求提供企業帳密或授權帳號操控權
  2. 宣稱與特定政府部門有「特殊關係」
  3. 拒絕提供書面服務協議與正式發票
  4. 要求以虛擬貨幣或境外帳戶付款
  5. 無法解釋「技術處理」具體方法
  6. 承諾48小時內刪除所有平台內容

💡 替代方案建議

若預算有限,可優先採用「自助防禦組合」:

  1. 法律層面:透過法律AI工具(如DoNotPay)生成平台檢舉模板
  2. 技術層面:使用SurferSEO+Google Alerts建立基礎反制
  3. 公關層面:訓練內部團隊操作Hootsuite進行聲譽監控

選擇負面文章刪除公司本質上是「數位風險轉嫁」的決策,建議以「3:4:3」原則分配資源:30%預算用於內容刪除、40%投入SEO反制、30%規劃長期聲譽建設,方能建立真正的網路防護體系。

負面文章刪除服務

Read More

Google負面內容刪除

在Google上處理負面內容需結合法律手段與技術策略,以下是專業級操作框架與實務建議:

⚖️ 法律刪除途徑(完全移除內容)

1. 核心法律工具

依據條款適用場景成功率操作要點
GDPR被遺忘權歐盟居民/內容含敏感個資28%-35%需證明資訊「不準確、過時或無公共利益必要性」
DMCA版權投訴內容涉及著作權侵權(如盜用商標圖片)62%-78%提交原始創作證據與侵權URL清單,72小時內處理
誹謗訴訟刪除令法院判定內容不實且造成損害89%+需取得勝訴判決後向Google提交「法律移除請求」
未成年人保護法內容含未滿18歲個資91%提供出生證明與監護人聲明書

2. 跨國執行要點

  • 歐盟地區:透過Google法律移除表單引用GDPR第17條
  • 美國訴訟:申請「單方面禁制令」(Ex Parte Injunction)強制Google下架
  • 中國大陸:依據《網絡安全法》第43條向網信辦舉報,同步使用百度快照投訴通道

🔧 技術壓制策略(降低搜索排名)

1. SEO反制矩陣

1. 關鍵詞分析
   - 使用Ahrefs/Semrush提取負面內容的Top 10關鍵詞
   - 建立長尾詞庫(例:"品牌名+可信賴認證")

2. 內容生產計劃
   - 生成300+篇優質內容(白皮書、案例研究、媒體報導)
   - 權重分配:15%官網內容 + 60%第三方平台 + 25%社媒內容

3. 反向連結建設
   - 鎖定DA>50的權威網站建立連結
   - 錨文本多樣化:品牌詞(35%)、長尾詞(50%)、通用詞(15%)

預期效果:6-9個月內負面內容退出首頁(成功率82%+)

2. 平台特性攻防

平台類型壓制技巧工具推薦
新聞網站與媒體合作發布企業ESG報告Newswire、PR Newswire
論壇引導正向討論蓋樓(每篇負面帖生成50+回覆)Brand24、Talkwalker
部落格創建知識型內容反向連結包圍HARO、SourceBottle

🌐 地域化處理方案

1. 大中華區特別策略

  • 百度/搜狗/360
  - 購買品牌關鍵詞廣告(CPC競價)擠壓負面內容  
  - 利用「百家號+知乎專欄」建立內容防火牆  
  • 微信生態
  - 開發小程序提供查驗服務弱化負面印象  
  - 與KOL合作「實測評比」視頻內容  

2. 歐美市場工具

  • Google My Business:更新「用戶生成內容審核」設定
  • Trustpilot:啟動「可信評論計劃」提升正面比例
  • Glassdoor:透過企業認證帳號官方回應負面評價

📊 成本效益分析表

處理方式成本範圍生效時間持續效果風險等級
法律刪除US$5,000-50,000+2-8週永久
SEO壓制US$3,000/月起3-6個月需維護
廣告覆蓋US$1,000/週即時付費期間
暗網刪除服務US$10,000+24小時不穩定極高

🚨 高風險行為警示

  1. 虛假舉報:偽造DMCA投訴可能面臨US$150,000罰款(美國《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
  2. 機器人點擊:操縱排名可能觸發Google演算法懲罰
  3. 跨境法律衝突:未釐清屬地法規可能遭雙重起訴

💡 實戰備忘錄

  1. 黃金72小時應對
  • 負面內容出現24小時內啟動「法律+SEO」雙軌處理
  • 48小時內發布3篇以上權威媒體回應內容
  1. 證據鏈建構
  • 使用「可信時間戳」固化負面內容證據(如聯合信任
  • 透過Wayback Machine存檔網頁歷史版本
  1. 長期監控系統
  • 設置Brandwatch/Meltwater監測200+個數據源
  • 每月生成「聲譽健康度報告」量化風險指標

 替代性危機轉化

將負面事件轉化為品牌重塑契機:

1. 發布「透明化行動白皮書」  
2. 創立行業道德標準聯盟  
3. 啟動用戶共創改進計劃  

(案例:某食品品牌藉食安危機推出「24小時直播廚房」,帶動品牌搜索量增長320%)

最終建議採用「631比例分配」資源:60%投入法律刪除與SEO壓制、30%用於正向內容建設、10%預留應急處理。處理過程中務必保留所有溝通紀錄,建議由「法律顧問+數位行銷專家+公關團隊」組成專案小組執行。

Read More

個人部落格轉發其他新聞網的負面新聞該怎麼刪除

在台灣,若私人部落格未經授權轉發其他新聞網的負面新聞,且內容涉及不實指控、侵害個資或名譽權,可透過以下法律途徑要求刪除。以下分步驟說明具體操作方式與注意事項:

一、判斷內容合法性

1. 是否合法轉載?

  • 合法條件
    • 新聞來源標示明確(如註明出處、作者)。
    • 轉載內容未超出《著作權法》第52條「合理使用」範圍(如非全文複製、未用於商業營利)。
  • 違法風險
    • 若未註明出處或大量複製,可能違反《著作權法》,可要求部落格刪除。

2. 內容是否侵權?

  • 可能侵權類型
    • 不實指控:內容捏造事實(如誹謗、造假紀錄),違反《刑法》第310條。
    • 侵害個資:公開姓名、地址、病歷等非公開個資,違反《個資法》第19、20條。
    • 侵害肖像權:未經同意使用照片或影片,違反《民法》第195條。

二、刪除流程與法律行動

1. 第一步:直接聯繫部落格主

  • 適用情況:已知部落格管理者身分(如個人部落格、非匿名平台)。
  • 行動方式
    1. 透過部落格留言、聯絡表單或電子郵件,要求刪除侵權內容。
    2. 提供法律依據(如《個資法》第11條)及侵權證據(如不實內容對比資料)。
  • 範例
    >「貴部落格於[日期]轉載之文章(連結),內容涉及本人不實指控,已違反《刑法》第310條。請於[期限]內刪除,否則將依法追究責任。」

2. 第二步:向部落格平台檢舉

  • 適用情況:部落格主拒絕處理或匿名無法聯繫。
  • 操作步驟
    1. 蒐集證據
      • 截圖侵權內容(含發布時間、網址)。
      • 若涉及個資,提供身分證明文件(如身分證、戶籍資料)。
    2. 向平台提交檢舉
      • 痞客邦(PIXNET):透過客服表單檢舉「侵害著作權」或「違法內容」。
      • Blogger(Google):使用檢舉表單,選擇「侵犯個人隱私」或「誹謗」。
      • 其他平台:查找該平台的「檢舉政策」或「版權申訴管道」。
  • 關鍵文件
    • 若主張著作權侵權,需提供「原創證明」(如新聞網原始文章截圖、發布時間紀錄)。
    • 若主張個資或名譽侵害,需提供「侵權對比證據」與「身分關聯性證明」。

3. 第三步:法律訴訟

  • 適用情況:平台拒絕刪除,且內容明顯違法。
  • 可行途徑
    • 刑事告訴
      依《刑法》誹謗罪(第310條)或《個資法》第41條提告,迫使部落格主或平台刪除內容。
    • 民事訴訟
      依《民法》第184、195條請求「刪除內容」及「精神賠償」,並可聲請「假處分」要求平台暫時遮蔽文章。
  • 舉證重點
    • 證明內容不實(如法院判決書、原始新聞更正聲明)。
    • 證明損害(如商譽損失、精神科就診紀錄)。

三、實務挑戰與應對策略

1. 匿名部落格主身分確認

  • 困境:若部落格主使用假名、境外伺服器,難以追查真實身分。
  • 對策
    • 向法院聲請「命平台提供使用者資料」(《刑事訴訟法》第122條)。
    • 透過IP位址向電信業者調取登入者資訊(需檢察官或法官核可)。

2. 平台配合度低

  • 常見理由
    • 「內容未違反服務條款」。
    • 「需法院判決才願配合」。
  • 解決方式
    • 提供更具體事證(如個資外洩證明)。
    • 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強制平台下架。

3. 跨境平台執行困難

  • 案例:部落格架設於WordPress.com(美國公司)。
  • 建議
    • 透過平台總部檢舉管道(如WordPress侵權申訴)提出請求。
    • 若內容涉誹謗,可依美國《通訊端正法》(CDA)第230條主張責任。

四、成功案例參考

  1. 案例一:企業要求刪除不實財務分析
  • 背景:某部落格轉載媒體誤導性報導,指控公司財務危機。
  • 結果:企業提供財報與澄清聲明,部落格主自行刪除文章。
  1. 案例二:個資外洩下架
  • 背景:匿名部落格公開醫療機構患者個資。
  • 結果:法院依《個資法》判決平台須刪除,並處罰鍰10萬元。

五、操作建議

  1. 優先保存證據
  • 使用「網頁存證公證」服務(費用約2,000-5,000元),避免內容遭刪除後無從舉證。
  1. 分階段處理
  • 先禮後兵:先要求刪除,無效後再走法律程序。
  1. 諮詢專業

六、總結

刪除私人部落格轉載的負面新聞,需依據「侵權類型」選擇合適法律途徑:

  • 著作權問題:優先透過平台檢舉下架。
  • 名譽或個資侵害:結合民事求償與刑事告訴施壓。
    關鍵在於「即時蒐證」與「法律文書精準性」,必要時應主動採取法律行動以維護權益。

立即刪除部落格負面新聞

Read More

涉及醜聞的負面新聞能刪除嗎

在台灣,涉及醜聞的負面新聞是否能刪除,需視具體情況而定。以下分法律依據、可行途徑及實務限制說明:

一、能否刪除的關鍵判斷因素

1. 新聞內容是否屬實

  • 屬實且具公共利益: 若報導內容為真實事件(如貪污、性騷擾、公共安全問題),且涉及公眾知情權(如公職人員、上市公司),通常無法要求刪除
    • 例:政治人物收賄案經司法判決確定,媒體報導屬合法揭露。
  • 部分不實或誇大
    若報導混雜錯誤資訊(如金額、時間、人物關係錯誤),可要求「更正」或刪除不實段落。
  • 完全虛構
    若內容純屬捏造(如偽造錄音、合成照片),可透過訴訟要求刪除並求償。

2. 是否侵害隱私或個資

  • 與公共利益無關的隱私細節
    例如公開當事人家庭住址、病歷、親屬個資,即使事件屬實,仍可能依《個資法》第11條要求刪除。
  • 未成年人身分
    若涉及未成年犯罪或被害人,《少年事件處理法》第83條禁止公開身分資訊,可強制刪除。

3. 新聞是否「已過時」且無持續公開必要

  • 法院可能依「比例原則」,要求下架多年前舊聞(如更生人十年前的輕微前科),參照《個資法》第11條。

二、刪除負面新聞的法律途徑

1. 向媒體或平台直接請求

  • 適用情況
    內容不實、侵害隱私或已過時。
  • 行動步驟
    1. 發送「存證信函」要求更正或刪除,附證據(如法院判決書、個資證明)。
    2. 引用法條:
      • 《個資法》第11條(個資刪除)。
      • 《民法》第195條(名譽權侵害)。
  • 實務限制
    媒體常以「公共利益」或「合理查證」為由拒絕,需進一步法律行動。

2. 向主管機關申訴

  • 管道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針對廣電媒體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7條(妨害公序良俗)。
    • 國發會個資保護辦公室:處理違反《個資法》案件。
  • 效果
    主管機關可要求媒體說明或開罰,但無強制刪除權限。

3. 提起民事或刑事訴訟

  • 民事訴訟(優先選擇)
    • 主張權利:依《民法》第184、195條,請求「刪除新聞連結」及「精神賠償」。
    • 舉證重點
    • 證明內容不實(如提供錄音檔、對話紀錄反駁)。
    • 證明損害(如客戶解約、憂鬱症診斷書)。
  • 刑事告訴
    • 若涉誹謗(《刑法》第310條)或妨害信用(第313條),可迫使媒體出面。
    • 風險:若報導屬實,可能反遭誣告罪追訴。

4. 聲請「假處分」暫時下架

  • 適用急迫案件
    例如不雅影片遭惡意散播,可向法院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要求平台立即遮蔽內容。
  • 擔保金
    需提供相當於可能損害金額的擔保(如請求下架新聞需擔保50萬元)。

三、實務挑戰與風險

1. 公共利益 vs. 個人名譽的權衡

  • 法院通常優先保障公眾知情權,尤其是對公眾人物的監督。
  • :藝人婚外情屬私德範圍,但政治人物緋聞可能被認定涉及公共利益。

2. 跨國平台執行困難

  • 國際新聞網站(如BBC、CNN)或社群平台(如Facebook)可能拒絕配合台灣法院判決。
  • 對策
    要求刪除「台灣地區可訪問的內容」,或透過《國際民事司法互助法》協調。

3. 訴訟成本與時間

  • 民事訴訟一審需6個月至2年,且舉證門檻高,需評估「損害程度是否值得投入資源」。

四、實際案例參考

1. 成功刪除案例

  • 背景:A公司董事長被報導「涉入詐騙集團」,後經檢方偵查不起訴。
  • 結果:法院判決媒體刪除不實段落,並賠償200萬元(2020年台北地院)。

2. 刪除失敗案例

  • 背景:議員被揭露收受工程回扣,雖提起訴訟要求刪除,但法院認定屬「可受公評之事」。
  • 結果:駁回請求(2021年高等法院)。

五、操作建議

  1. 分階段處理
  • 優先要求「更正不實內容」而非全面刪除,提高媒體配合意願。
  1. 監控輿情並冷應對
  • 避免激烈反擊導致事件延燒,透過官方聲明導正視聽。
  1. 諮詢專業人士

六、總結

涉及醜聞的負面新聞能否刪除,關鍵在於:

  • 內容真實性公共利益比重的權衡。
  • 法律行動需搭配公關策略,單靠訴訟可能無法完全消除影響。
    若確定報導不實或侵權,建議迅速蒐證並採取法律行動,以降低長期名譽損害。

立即刪除負面新聞

Read More

Instagram誹謗構成要件(舉個例子)

以下以台灣法律為例,舉一個在Instagram(IG)上可能構成誹謗的具體例子,並分析其法律要件:

情境案例:

人物

  • 用戶A(行為人)
  • 用戶B(被害人)
  • IG上的追蹤者及公開貼文閱覽者

事件經過
用戶A與用戶B是同事,因工作糾紛產生嫌隙。用戶A在未經查證的情況下,於自己的IG公開帳號發布以下內容:

  1. 貼文內容
  • 「用戶B是小偷!上週五偷了公司同事的錢包,監視器都拍到了,大家小心!」
  • 附上一張模糊的監視器截圖(實際與用戶B無關)。
  • 標記用戶B的IG帳號,並加上標籤 #公司小偷 #職場敗類。
  1. 傳播方式
  • 用戶A將貼文設定為公開,並透過IG限時動態轉發,呼籲追蹤者「分享出去讓大家知道」。
  • 用戶B的同事、朋友因看到貼文後,紛紛留言指責用戶B,甚至向公司主管舉報。

後續影響

  • 用戶B遭同事排擠,並因公司調查暫時停職,名譽嚴重受損。
  • 事後證實,監視器截圖與用戶B完全無關,且公司並無財物失竊紀錄。

法律要件分析:

  1. 散布不實事實
  • 用戶A指控「用戶B偷竊」是具體且虛構的事實(無證據且事後證明不實)。
  • 監視器截圖與用戶B無關,顯示用戶A未經合理查證。
  1. 故意或過失
  • 用戶A因私人恩怨,明知無證據仍惡意指控(具誹謗故意)。
  • 若用戶A聲稱「誤會」,但未查證監視器來源,可能構成「重大過失」。
  1. 公開傳播
  • 透過公開貼文、標記帳號、標籤及限時動態,使不特定多數人(同事、朋友、網友)得以知悉。
  1. 導致名譽受損
  • 用戶B遭同事排擠、工作停職,社會評價明顯降低。

法律後果(台灣)

  1. 刑事責任
  • 用戶B可向警方提告《刑法》第310條誹謗罪,用戶A可能面臨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罰金。
  • 若用戶A無法證明指控為真,且內容與公共利益無關(純屬私德),難以主張「真實性抗辯」。
  1. 民事責任
  • 用戶B可依《民法》第195條請求精神慰撫金(例如因停職導致的精神壓力)。
  • 可要求用戶A刪除貼文、發布道歉聲明或賠償名譽損失(如律師費、收入損失)。

關鍵爭議點

  • 真實性抗辯
    用戶A若主張「誤會」或「監視器畫面可能為真」,但無法提出具體證據,抗辯難以成立。
  • 言論自由 vs. 名譽權
    即使用戶A自認「正義揭發」,但若內容不實且無合理查證,仍可能構成誹謗。

如何避免構成誹謗?

若用戶A想合法表達不滿,應調整貼文內容:

  • 改為「合理懷疑」
    「上週五公司發生財物失竊,希望相關人士主動說明。」(不指名道姓,且基於事實)。
  • 避免情緒化標籤
    刪除 #公司小偷 等攻擊性用語,聚焦客觀描述。
  • 私下解決爭議
    先透過公司內部管道或法律途徑處理,而非公開指控。

總結

在IG上因情緒發文指控他人,若內容不實且未經查證,極易觸法。即使事後刪文,仍可能因「截圖留存」而需負法律責任。建議透過理性溝通或法律途徑解決爭端,避免衝動發文!

立即諮詢 IG 律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