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負面內容刪除

Threads針對謠言、假訊息檢舉的處理流程

Threads謠言與假訊息檢舉處理流程完整指南:捍衛你的資訊安全

在資訊爆炸的社群媒體時代,Threads作為Meta旗下迅速崛起的新平台,其開放、即時的特性也讓它成為謠言與假訊息傳播的溫床。這些不實內容不僅誤導大眾認知、引發社會恐慌,更可能對個人名譽與公共安全造成實質損害。掌握正確、高效的檢舉流程,已成為每位Threads使用者守護資訊環境的公民責任。本指南將深入解析Threads從檢舉到處理的完整機制,提供你成為對抗假訊息第一線戰士的全套策略。

第一部分:基礎認知 – Threads 假訊息政策與檢舉價值

  1. Threads 社群守則的核心精神

    • 安全第一 (Safety First): 保障使用者免受騷擾、霸凌、仇恨言論與虛假資訊的危害是最高原則。任何威脅實體安全或煽動現實世界暴力的內容絕對禁止。

    • 真實性 (Authenticity): 鼓勵真實身分與真誠互動。刻意冒充他人或機構、散布不實資訊以達到誤導、欺騙或牟利目的的行為皆違規。

    • 尊重與尊嚴 (Respect & Dignity): 禁止基於種族、民族、宗教、性別、性取向、身心狀況等特徵的仇恨言論與貶低攻擊。

    • 隱私權 (Privacy): 嚴格保護個人隱私,禁止未經同意分享他人的私密資訊(如住址、電話、身份證號、私密影像)或進行人肉搜索。

  2. Meta 對「假訊息/不實資訊」的官方定義

    • 不實資訊 (Misinformation): 指非蓄意散布的錯誤資訊。使用者可能在不知情下分享。

    • 假訊息 (Disinformation): 蓄意製造或散布的虛假或誤導性資訊,通常帶有特定目的(如政治操弄、商業詐欺、損害聲譽、製造對立)。

    • Threads 重點打擊的假訊息類型:

      • 危害健康與安全: 如錯誤的醫療處方、疫苗謠言、危害性挑戰。

      • 干擾選舉與民主進程: 虛假的投票資訊、候選人造謠、煽動暴力。

      • 助長暴力與仇恨: 煽動對特定族群暴力、種族滅絕否認論。

      • 操弄金融市場: 虛假財經消息、加密貨幣詐騙、哄抬股價。

      • 利用重大災難事件: 消費天災人禍散布謠言、詐騙捐款。

      • 刻意冒充: 假冒官方機構、名人或品牌進行詐騙或誤導。

      • 被獨立事實查核組織評定為不實或部分不實的內容。

  3. 為何檢舉至關重要?

    • 個人防護: 避免自身及親友被誤導,做出錯誤決策(如健康、財務)。

    • 社群淨化: 主動清除有害資訊,提升平台討論品質與可信度。

    • 遏止擴散: 及早檢舉能限制謠言觸及範圍,減少受害者。

    • 平台改進: 大量檢舉數據幫助Meta優化AI偵測模型與政策執行。

    • 公民責任: 在數位時代,辨識並對抗假訊息是維護民主社會穩定的關鍵行動。

第二部分:實戰操作 – Threads 謠言/假訊息檢舉全步驟詳解

核心原則:精準、具體、迅速

  1. 步驟一:確認內容確實違規

    • 冷靜判斷: 勿被情緒牽著走。內容是否明顯違反前述社群守則?是主觀不認同,還是客觀事實錯誤?

    • 簡單查證: 快速用關鍵字搜尋可信來源(主流媒體、政府官網、事實查核組織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比對資訊。若已有多家查核機構證實為謠言,檢舉依據更充分。

    • 辨識特徵: 注意典型假訊息跡象:聳動標題、來源不明、無日期作者、情緒勒索語句(「不轉發會倒楣」)、要求立即分享。

  2. 步驟二:找到正確的檢舉入口

    • 針對單一貼文 (Post):

      1. 點擊貼文右上角的「」(三點圖示)。

      2. 在彈出選單中選擇「檢舉」。

      3. 關鍵選擇: 進入檢舉流程。

    • 針對回覆 (Reply):

      1. 在該則回覆上向左滑動(iOS)或長按(Android)。

      2. 選擇「檢舉」圖示(通常是驚嘆號❗)。

      3. 進入檢舉流程。

    • 針對個人檔案 (Profile):

      1. 進入該用戶的個人檔案頁面。

      2. 點擊右上角的「」。

      3. 選擇「檢舉」。

      4. 進入檢舉流程。

  3. 步驟三:精準選擇檢舉理由 (核心步驟)

    • 系統會提供一系列檢舉原因選項。這是決定檢舉是否被受理的關鍵!

    • 針對謠言/假訊息,優先選擇最相關且最嚴重的理由:

      • 「散佈假新聞」或「不實資訊」 (Spreading False News / Misinformation): 這是最直接的選項。選擇此項後,系統可能會進一步要求細分類型(如健康、政治、財經等)。

      • 「詐騙或欺騙」 (Scam or Deception): 若假訊息明顯涉及金錢詐騙(如投資陷阱、假冒購物)、網路釣魚或誘騙個資。

      • 「冒充他人」 (Pretending to Be Someone Else): 若帳號假冒名人、官方機構、品牌或你認識的人來散布謠言。

      • 「仇恨言論」 (Hate Speech): 若假訊息是基於貶低特定族群而編造,意圖煽動歧視或暴力。

      • 「煽動暴力」 (Incitement to Violence): 若假訊息旨在鼓動對個人或群體的暴力行為。

      • 「騷擾」 (Harassment): 若假訊息被用來針對特定個人進行誹謗或惡意攻擊。

    • 避免選擇模糊理由: 如「我不喜歡這個」或「垃圾訊息」(除非是大量散佈的機器人貼文),這類檢舉較難被優先處理或判定成立。

  4. 步驟四:提供具體補充資訊 (大幅提升成功率)

    • 這是區分「有效檢舉」與「無效檢舉」的重要環節! Meta 審查員需要足夠的上下文才能判斷。

    • 在系統提供的「額外備註」或「請告訴我們更多」欄位中,務必清晰簡要地說明:

      • 具體謊言: 直接指出貼文中哪個具體陳述是錯誤的?(例如:「該貼文宣稱『吃某種水果能100%治癒癌症』,此為錯誤醫療資訊」)。

      • 事實證據: 簡要提供可信的參考來源連結或關鍵字。(例如:「根據衛生福利部官方網站公告,並無此療法。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報告編號XXX已證實此為謠言」)附上連結最有效!

      • 潛在危害: 說明此謠言可能造成的具體傷害(例如:「誤導病患延誤就醫」、「引發民眾恐慌搶購/拒打疫苗」、「損害XX公司商譽」)。

      • 內容脈絡: 若假訊息是回覆串的一部分,或帳號有可疑行為(如新創帳號、大量轉發不實內容),可簡述。

    • 語言: 使用繁體中文清晰描述即可。若檢舉對象是外語內容,描述可用中文。

    • 重點:簡潔、具體、有憑有據!避免情緒化謾罵。

  5. 步驟五:提交檢舉與後續追蹤

    • 確認提供的資訊無誤後,點擊「提交」或「完成」。

    • 檢舉紀錄查詢:

      • 前往你的個人檔案。

      • 點擊右上角「三」或「≡」進入選單。

      • 選擇「設定」。

      • 尋找「幫助」或「帳號支援」相關選項。

      • 選擇「檢舉紀錄」或「支援收件匣」。這裡會顯示你提交過的檢舉及其狀態(如:已收到、審查中、已處理)。

    • 處理時間: Meta 收到大量檢舉,處理時間從幾小時到數週不等,視檢舉類型、嚴重性、證據充分性而定。重大危害內容(如煽動暴力)通常優先處理。

    • 處理結果通知:

      • 成立: 若檢舉成功,系統通常會發送通知(App內通知或Email,取決於設定)。通知可能不會詳細說明採取了何種具體處置(基於隱私與安全政策)。常見處置包括:

        • 移除違規內容。

        • 降低違規內容觸及率(減少出現在動態消息)。

        • 在違規內容上附加事實查核標籤(與第三方查核組織合作),顯示查核結果與澄清資訊。

        • 對發布者帳號發出警告。

        • 限制違規帳號功能(如禁止發文、留言、追蹤)。

        • 停用或刪除屢次嚴重違規的帳號。

      • 不成立: 若審查後認為未違反社群守則,也可能收到通知(非總是)。原因可能包括:

        • 證據不足或理由不明確。

        • 內容雖有爭議但屬言論自由範圍(如主觀意見、諷刺)。

        • 檢舉理由選擇錯誤。

    • 對結果有異議? 部分類型的檢舉(尤其是帳號檢舉)可能允許在收到結果後進行「申訴」(Appeal)。請仔細閱讀通知內的指示。

第三部分:深入解析 – Threads 檢舉後的內部處理流程與機制

了解檢舉後的「黑盒子」如何運作,能幫助你提交更有效的檢舉。

  1. 第一步:自動化系統初步過濾與分類

    • AI 模型掃描: 提交的檢舉首先經過Meta強大的AI系統分析:

      • 內容分析: 辨識文字中的關鍵字、模式、圖片/影片特徵(是否曾因類似違規被標記過)。

      • 帳號風險評估: 檢視被檢舉帳號的歷史行為(過往違規紀錄、新舊程度、活動模式是否像機器人)。

      • 檢舉信號彙整: 同則內容若被多人檢舉,會觸發更高優先級。

    • 分類與優先級排序: AI根據預測的違規類別(如仇恨言論、假訊息、裸露)和潛在危害嚴重性(如煽動暴力、危害健康)將檢舉分級排入審查隊列。高風險內容優先處理。

  2. 第二步:人工審查團隊介入 (關鍵環節)

    • 全球審查員網路: Meta僱用數千名分布全球、熟悉多國語言與文化的審查員團隊(包括許多熟悉繁體中文與台灣在地脈絡的審查員)。

    • 審查依據:

      • 社群守則 (Community Standards): 這是最高準則,詳細定義各類違規內容。

      • 詳細執行政策 (Detailed Implementation Policies): 內部更細緻的操作指南,提供各種情境的判斷標準和案例參考(通常不公開)。

      • 當地法規要求: 需遵守營運地區法律(如台灣的相關法規)。

    • 審查過程:

      • 審查員檢視被檢舉的完整內容(貼文、圖片、影片、相關回覆、被檢舉者個人檔案)。

      • 仔細閱讀檢舉者提供的「補充資訊」。這部分至關重要,能幫助審查員快速聚焦問題點。

      • 必要時,參考第三方事實查核夥伴的報告(Meta在全球與數十家查核組織合作,台灣的合作夥伴包括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等)。

      • 根據政策指南,判斷內容是否違規及違規等級。

    • 挑戰性: 審查員面臨巨大壓力,需快速(常僅數十秒)且準確判斷複雜、涉及文化背景的內容。邊緣案例(如諷刺、誤導性但不完全虛假的內容)尤其困難。

  3. 第三步:處置與執行

    • 內容層級處置:

      • 移除 (Remove): 確認違規即刪除,用戶將看不到該內容。

      • 限觸及 (Reduce Reach / Downrank): 對未達移除標準但有疑慮(如誤導性)、或來自屢次發布邊緣內容帳號的貼文,降低其出現在動態消息的頻率。

      • 附加標籤 (Add Label):

        • 事實查核標籤: 若內容經合作夥伴查核為不實/部分不實,會附加清晰標籤,顯示查核結果與連結,用戶需點擊標籤才能分享內容。

        • 背景資訊標籤: 對涉及重大公共議題(如選舉、新冠)但未被查核的貼文,可能附加權威來源(如CDC、中選會)的背景說明連結。

    • 帳號層級處置:

      • 警告 (Warning): 首次或輕微違規,通知用戶其內容被移除原因。

      • 功能限制 (Feature Restrictions): 禁止發文、留言、追蹤他人、使用直播等功能一段時間。

      • 停權 (Suspension): 暫時禁止登入帳號(數天至數週)。

      • 刪除帳號 (Disable/Delete Account): 對屢次嚴重違規、冒充、從事協作性不實行為(假帳號網絡)者,永久刪除帳號。

    • 上訴機制: 被處置的用戶通常可對決定提出申訴,由另一組審查員複核。

  4. 第四步:反饋與系統學習

    • 人工審查的結果(無論成立與否)都會成為訓練AI模型的寶貴數據,提升未來自動偵測的準確性。

    • 大量針對特定類型內容的檢舉,會促使政策團隊檢視並可能更新社群守則或執行細則。

第四部分:提升檢舉成功率的進階策略與注意事項

  1. 檢舉前的黃金準備

    • 截圖存證: 在檢舉前,務必完整截圖違規內容(包含發文者帳號名稱、貼文時間、完整內文/圖片/影片、按讚/轉發數)。一旦內容被移除或刪除,這是你的唯一證據。存檔備查。

    • 蒐集證據鏈: 若涉及複雜謠言(如多篇貼文互相引用),盡量蒐集相關連結或截圖,在補充資訊中說明關聯性。

    • 選擇最佳檢舉點: 若同一謠言被多人轉發,優先檢舉原始來源貼文轉發量最高的貼文。檢舉源頭效果最佳。避免濫檢大量轉發但未加扭曲評論的普通用戶(除非其帳號本身可疑)。

  2. 檢舉當下的致勝關鍵

    • 理由精準是王道: 再次強調,花3秒選對理由,勝過寫300字抱怨。仔細閱讀每個選項描述,選擇最貼近該內容核心違規行為的一項。

    • 補充資訊「少即是多」: 用最精簡的文字(建議50-150字)提供:

      • 「哪裡錯」: 具體的錯誤陳述。

      • 「為何錯」: 1-2個最權威的證據來源連結(政府官網、查核報告)。附連結!

      • 「危害性」: 簡述可能的負面影響。

    • 保持冷靜專業: 避免情緒化字眼(如「可惡至極」、「垃圾」)。客觀陳述事實更能說服審查員。

  3. 檢舉後的智慧行動

    • 耐心等待: 勿重複檢舉同一內容(除非有新證據),這可能拖慢系統。

    • 善用「檢舉紀錄」追蹤: 定期查看狀態。

    • 結果不理想?理性分析:

      • 是否理由選錯?(下次改進)

      • 是否證據不足?(下次附更強力連結)

      • 是否內容屬主觀意見範疇?(平台可能不介入)

    • 重大危害內容的額外途徑:

      • 向事實查核組織通報: 如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 都有接收民眾通報的管道。他們若發布報告,常能促使平台更快行動。

      • 依法通報主管機關: 若涉及違法(如誹謗、詐騙、煽動犯罪),保存證據向警方或相關主管機關(如數位發展部)報案。

  4. 絕對避免的檢舉地雷

    • 濫用檢舉系統: 因個人好惡、意見不合(非基於事實錯誤或違規)就檢舉,可能被視為濫用,影響自身帳號信譽。

    • 惡意虛假檢舉: 捏造理由陷害他人,嚴重違反平台政策,可能導致自身帳號受罰。

    • 檢舉「已附加事實查核標籤」的內容: 平台已提供背景資訊,通常不需再檢舉「假訊息」,除非標籤有誤。

    • 公開煽動他人檢舉特定帳號/內容: 可能被視為濫用或騷擾行為。

第五部分:超越檢舉 – 打造個人與社群防禦網

檢舉是事後補救,預防與辨識才是根本。

  1. 提升個人媒體素養:防謠必修課

    • 停看聽查:

      • 停: 看到煽動性內容,先停頓,別急著分享。

      • 看: 仔細看來源。是可信媒體、專家,還是來源不明的粉絲頁、新帳號?檢查發布日期是否過時?

      • 聽: 內容語氣是否過於偏激、絕對化?是否訴諸恐懼或憤怒?

      • 查: 養成查證習慣。用關鍵字 + “謠言” / “查核” 搜尋。善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Cofacts 真的假的等工具。

    • 檢查圖片/影片真偽:

      • 使用圖片反搜(Google Images)、影片反搜(InVID, YouTube DataViewer)確認原始出處與時間點是否被挪用。

      • 注意影像是否有不合理剪接、變造痕跡。

    • 理解演算法偏誤: 平台傾向推送引發互動(憤怒、驚訝)的內容,這類內容常是假訊息溫床。保持警覺。

  2. 社群正向力量:舉報之外的行動

    • 溫和澄清: 若判斷安全且有把握,可在謠言貼文下以理性、有憑據的方式留言澄清,附上查核連結。避免筆戰。

    • 阻斷擴散: 不分享、不按讚可疑內容,減少其觸及。

    • 教育親友: 特別關照長輩群組,分享簡單辨謠技巧與查證管道。

    • 支持可信媒體與事實查核組織: 訂閱、分享他們的內容,強化優質資訊的傳播力。

  3. 關注平台政策動態

    • 定期查看Threads或Meta的官方部落格、新聞室,了解他們在打擊假訊息上的新工具(如新的事實查核夥伴、標籤形式更新)、政策調整或透明度報告。

結語:成為Threads資訊生態的守護者

Threads作為快速流動的資訊廣場,對抗謠言與假訊息是一場持續的攻防戰。檢舉機制是使用者手中重要的武器,但其效力建立在你我正確且負責的使用之上。透過本指南,你已掌握:

  • 透徹理解Threads的社群政策與假訊息定義。

  • 精準執行檢舉流程的每一步驟,從識別違規到提供關鍵證據。

  • 深入洞察檢舉背後的AI與人工審查機制。

  • 靈活運用提升檢舉成功率的實戰策略與應避免的陷阱。

  • 積極培養個人媒體素養與社群防禦力,從源頭減害。

每一次有效的檢舉,都是為Threads平台的可信度添磚加瓦,也是為維護真實、健康的網路公共領域貢獻力量。讓我們善用這份指南,不只做資訊的消費者,更成為負責任的數位公民,共同打造更具韌性的Threads社群環境。記住,真相的捍衛,始於你我的每一次覺察與行動。

Read More

遭不實指控怎麼辦?YouTube快速刪除誹謗內容實戰

遭不實指控怎麼辦?YouTube快速刪除誹謗內容實戰完整指南

在數位時代,YouTube 影片的病毒式傳播威力驚人,但當這股力量被惡意利用來散布不實指控與誹謗內容時,對個人名譽、事業甚至心理健康造成的傷害,可能如海嘯般瞬間摧毀多年建立的一切。「名譽是第二生命,誹謗則是無形的凶器。」 面對惡意攻擊,恐慌無濟於事,掌握系統化的反擊策略才是王道。本指南將成為您最強而有力的數位盾牌,一步步帶領您奪回話語權!

第一章:危機降臨!辨識誹謗與評估傷害

1.1 什麼構成YouTube上的誹謗?

  • 法律核心要素(跨司法管轄區通用原則):

    • 不實陳述 (False Statement): 關鍵!內容必須是事實性錯誤(例如指控您盜竊、詐騙、犯罪、專業失當),而非單純主觀意見(如「我覺得他很糟糕」)。區分「事實陳述」與「意見表達」是法律攻防重點。

    • 公開傳播 (Publication): 內容已透過YouTube平台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

    • 針對性 (Of and Concerning): 合理第三人能辨識內容指涉對象是您(指名道姓、清晰容貌、獨特標識如公司名稱、職位)。

    • 過錯 (Fault): 通常需證明發布者至少具有「疏忽」(Negligence)(未合理查證);若您是公眾人物,則需證明其具有「實際惡意」(Actual Malice)(明知不實或罔顧真偽)。

    • 損害 (Damages): 誹謗本身可推定造成損害(名譽損害),但具體的經濟損失(如客戶解約、工作丟失)需舉證。

  • 常見YouTube誹謗形式:

    • 指控犯罪或不法行為(貪污、性騷擾、詐欺)。

    • 詆毀專業能力或商業信譽(庸醫、黑心商家、產品害人)。

    • 捏造個人不道德或可恥行為(外遇、吸毒、歧視言論)。

    • 惡意剪輯、斷章取義影片扭曲原意。

    • 冒用身份發布不當言論。

1.2 第一時間的緊急應對SOP

  • 步驟1:強制冷靜,勿衝動回應!

    • 關閉通知,避免持續精神轟炸。深呼吸,尋求信任親友短暫支持。

    • 絕對不要: 在影片留言區或自己頻道「公開」怒罵、威脅或試圖辯解(易被截圖扭曲,火上加油)。

  • 步驟2:完整存證(黃金關鍵!)

    • 工具: 使用專業螢幕錄影工具(如 OBS Studio, Camtasia)錄下「整個瀏覽過程」,包含:

      • 影片完整內容(含標題、描述、標籤)。

      • 上傳者頻道名稱與資訊。

      • 發布日期與時間。

      • 觀看數、按讚/倒讚數、留言數(隨時間變化,需多次錄)。

      • 所有相關留言(尤其惡意、煽動性內容)。

    • 網頁存證: 使用公正第三方服務(如 archive.today, PageVault (付費更專業))儲存影片頁面連結。確保時間戳記清晰。

    • 下載原始影片: 使用合法工具(如 4K Video Downloader)下載最高畫質影片檔(重要證據)。

    • 記錄擴散跡象: 截圖任何發現該影片被分享的社群媒體貼文、論壇討論串、新聞報導。

  • 步驟3:初步評估傷害範圍與緊急性

    • 影片擴散程度: 觀看數增長速度?留言互動熱度?有無被其他頻道轉載?

    • 內容惡質程度: 是嚴重犯罪指控?還是較輕微的抹黑?

    • 現實影響: 是否已接到客戶/雇主/合作夥伴詢問?是否影響生計?

    • 判斷: 是否需要「立即」啟動法律程序或平台檢舉?或尚有時間收集更完整證據?

第二章:主動出擊!善用YouTube官方檢舉機制

2.1 深入解析YouTube社群規範

  • 嚴禁的騷擾與網路霸凌行為:

    • 煽動觀眾騷擾個人或群體。

    • 基於種族、性別、性取向等個人屬性的惡意攻擊。

    • 威脅、人肉搜索(Doxxing)、跟蹤。

    • 持續發布針對個人的惡意內容。

  • 誹謗與隱私權政策:

    • 禁止發布旨在「惡意詆毀他人名譽」的不實內容。

    • 禁止未經同意發布足以「識別個人身份」的敏感私密資訊(住址、電話、身份證號、病歷、性私密影像)。

  • 關鍵認知: YouTube是平台,非司法機關。檢舉成功與否取決於內容是否「明顯違反」其政策,而非單純「不實」。需有效連結內容與違規條款。

2.2 精準填寫「隱私權侵害」檢舉表單

  • 適用情境: 影片中出現您的「個人可識別資訊」(PII) 或「私密影像」。

    • 姓名 + 其他資訊: 如姓名搭配住址、電話、身份證號、病歷。

    • 影像/聲音: 未經您同意發布包含您清晰臉部、獨特聲音的私人場景(非公共場合)。

    • 深度偽造 (Deepfake): 未經同意使用AI技術合成您的臉部/聲音於不當內容。

  • 檢舉流程圖解:

    1. 找到影片下方「檢舉」按鈕 > 選擇「檢舉」。

    2. 選擇檢舉原因 > 點選「隱私權相關問題」

    3. 選擇具體類型(如「我的個人資訊被揭露」)。

    4. 關鍵步驟:精準標記侵權時間點! YouTube提供時間軸工具,您必須「明確標示」影片中哪幾秒出現您的PII或私密影像。不精確的標記是失敗主因。

    5. 詳細說明(簡潔有力):

      • 明確指出出現的資訊(例:「影片 01:15 – 01:30 清晰顯示我的身份證號碼:A123456789」)。

      • 強調「未經同意」。

      • 說明該資訊的「敏感性」與「私密性」。

    6. 提供您的聯絡資訊(需與申訴身份一致)。

    7. 上傳身份證明文件(如身份證、駕照、護照,遮蔽不必要資訊)以驗證您是當事人。

  • 優點: 若證據明確(如清晰顯示電話號碼),處理速度可能較快(數天至數週)。

  • 缺點: 僅移除「特定標記時間點」的內容(影片可能被修剪或靜音,而非全刪)。若資訊非直接顯示(如暗示、代號),可能不成立。

2.3 強力發動「誹謗性內容」檢舉

  • 適用情境: 影片核心內容是「針對您的不實事實陳述」,嚴重損害名譽,但未直接揭露敏感PII。

  • 檢舉難度與策略:

    • 難度高!YouTube通常不願扮演「事實仲裁者」。需提供極強證據。

    • 檢舉路徑: 影片「檢舉」按鈕 > 「仇恨言論或騷擾」> 選擇「惡意侮辱或貶低」或「騷擾」> 進一步說明。

    • 說明欄撰寫技巧(決定成敗關鍵):

      • 開門見山: 「此影片包含針對本人([您的全名])的嚴重不實陳述,構成誹謗。」

      • 具體列舉謊言: 逐點列出影片中的「不實陳述」(例如:「影片聲稱本人於[日期]挪用公司資金,此為完全虛構」)。

      • 提供「簡潔」反證: 附上「可直接證明」陳述錯誤的證據連結或摘要(例如:「請見附件法院判決書第X頁,顯示本人並無該指控罪名」;「請見官方新聞稿連結,證明本人當時不在該地點」)。避免冗長文件。

      • 連結至YouTube政策: 明確指出該內容如何違反「禁止基於個人屬性惡意攻擊」或「禁止騷擾」的社群規範。

      • 強調損害: 簡述已造成的具體傷害(如收到威脅、工作受影響),強化緊迫性。

      • 語氣專業堅定,避免情緒化。

  • 必備動作: 同時在檢舉頁面上傳「關鍵反證文件」(如法院文件、官方紀錄、公證過的聲明)。PDF為佳,檔名清楚(例:Proof_Document_1.pdf)。

2.4 檢舉後的追蹤與應對

  • 記錄檢舉ID: YouTube會發送確認郵件,內含案件編號。務必保存!

  • 耐心等待: 審核時間差異大(數天到數週甚至更長)。頻繁催問無助加速。

  • 查看處理結果:

    • 移除: 收到通知。檢查影片是否下架。

    • 未違規: 收到理由(通常很制式)。切勿氣餒!這是常態。

  • 收到「未違規」怎麼辦?

    • 分析原因: 是證據不足?說明不清?還是YouTube認定屬「意見表達」?

    • 考慮「上訴」: 若自認理由充分,檢舉確認郵件或YouTube工作室通常有上訴管道。提供「新證據」或「更清晰論述」。

    • 準備Plan B: 同時啟動「法律版權投訴」或尋求法律途徑。

第三章:致命一擊!運用「法律版權移除通知」(DMCA)

3.1 DMCA是什麼?何時是核彈選項?

  • 《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DMCA): 美國法律,但全球主流平台(含YouTube)皆遵守其「避風港」原則。核心是打擊「未經授權使用受著作權保護內容」的行為。

  • 適用於YouTube誹謗的關鍵情境:

    • 影片中「未經您授權」使用了您擁有「明確著作權」的素材:

      • 您拍攝的私人照片/影片: 家庭錄影、個人創作影片、內部會議錄影。

      • 您創作的文件、圖像、音樂、藝術作品: 被惡意擷取、展示。

      • 您擁有版權的專業內容: 如您課程影片片段、出版書籍內頁。

    • 重要前提: 該版權素材在誹謗影片中的使用,並未構成「合理使用」(Fair Use)(例如:非評論、非新聞報導、非教學,且使用份量超出必要)。

  • 優勢:

    • 處理速度快: YouTube依法須迅速處理有效通知(通常24-48小時內下架)。

    • 平台裁量空間小: 只要通知格式正確、聲稱版權有效,YouTube通常會先下架,再讓上傳者提出「反通知」。

    • 不涉及內容真偽: 避開YouTube不願判斷事實的痛點,專注於「版權侵害」。

  • 風險與後果:

    • 偽證罪風險: 提交DMCA通知需「善盡誠信」(Good Faith) 聲明您擁有版權。惡意虛假聲明可能負法律責任。

    • 上傳者可提「反通知」: 若上傳者聲稱使用合法(如合理使用、已獲授權),YouTube會將影片恢復(除非您向法院提告)。

    • 個資暴露: DMCA通知中您的聯絡資訊依法會提供給上傳者,可能招致報復。

3.2 撰寫強而有力的DMCA移除通知

  • 法定必備要素:

    1. 版權所有人(或授權代理人)的實體或電子簽名。

    2. 明確指認被侵權的受著作權保護作品。 (例:「本人於2023年拍攝的家庭旅遊影片,原始檔名:Family_Vacation_2023.MOV」)。

    3. 明確指認侵權內容(誹謗影片)及其位置(URL)。

    4. 您的聯絡資訊(姓名、地址、電話、Email)。

    5. 善盡誠信聲明: 「本人相信該爭議性使用未經著作權所有人、其代理人或法律授權。」

    6. 真實性聲明: 「本通知內容皆為正確,且本人確係著作權所有人或被授權行使權利之代理人,如有不實,願受偽證罪處罰。」

  • 提交管道:

    • YouTube指定管道: 最常用 YouTube版權移除網路表單

    • 書面郵寄/傳真: 提供給YouTube的指定地址(詳見YouTube說明中心)。

    • 版權代理人: 可委託律師或專業版權服務公司代發(需正式授權書)。

  • 提升成功率技巧:

    • 精準比對: 清楚說明誹謗影片中「哪個時間點」使用了「您的哪個版權作品」的「哪個具體部分」。

    • 提供版權證明(非必須但強烈建議): 在表單或附件中提供可佐證您擁有版權的證據(如創作原檔、首次發布紀錄、著作權登記證書)。

    • 強調「非合理使用」: 簡述為何該使用不屬合理使用(例:「影片使用本人長達3分鐘的私人影片片段,非評論非教學,僅為惡意攻擊背景,顯非合理使用」)。

    • 專業格式: 條列清晰,文法正確。

3.3 面對「反通知」的終極對策

  • 何時發生: 上傳者收到您的DMCA通知及您的聯絡資訊後,若自認使用合法,可向YouTube提交符合法律要件的「反通知」。

  • 反通知後果: YouTube依法會在約10-14個工作日後「恢復」被下架的影片,除非您已向法院提告並通知YouTube。

  • 您的應對:

    1. 評估對方反通知理由: 是否主張合理使用?聲稱有授權?

    2. 諮詢律師: 這是關鍵轉折點!立即尋求智慧財產權律師評估:

      • 對方主張是否站得住腳?

      • 您是否有足夠證據在法院證明版權侵害?

      • 是否值得/有必要提起訴訟?

    3. 決定是否提告: 若決定提告,必須在YouTube設定的時間內(通常收到反通知後10-14天)向「管轄法院」提起訴訟,並將「法院傳票副本」提供給YouTube。YouTube收到後會維持影片下架狀態,等待訴訟結果。

    4. 不提告: 影片將被恢復。需轉向其他策略(如社群規範檢舉、法律訴訟誹謗)。

第四章:法律核武!正式提起誹謗訴訟

4.1 關鍵決策點:何時該告?

  • 檢舉與DMCA均告失敗。

  • 誹謗內容極其惡劣,造成重大實質損害(財務損失、精神崩潰、事業毀滅)。

  • 能明確鎖定誹謗者身份(或透過訴訟程序「傳票」YouTube取得)。

  • 有充分、扎實的證據證明內容「不實」及發布者的「過錯」(疏忽或惡意)。

  • 有財力與心理準備承擔訴訟的時間、金錢(律師費、訴訟費、鑑定費)與精神成本(可能持續數年)。

4.2 跨國訴訟的管轄權與準據法迷宮

  • 核心挑戰: 誹謗者可能在國外,YouTube是美國公司,您可能居住在不同國家/地區(如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

  • 關鍵考量:

    • 「損害發生地」原則: 許多國家(含台灣)允許在「名譽受損地」(即您居住/事業所在地)提起訴訟。這通常是對您最有利的選擇。

    • 被告所在地: 也可在誹謗者居住地或YouTube總部所在地(美國加州)提告。

    • 法律適用: 起訴地的法院通常適用「當地法律」。各國誹謗法差異極大(如舉證責任、賠償標準、是否刑事誹謗)。

  • 策略行動:

    1. 立即諮詢「專精網路誹謗」的本地律師: 律師會評估在您所在地提告的可行性、勝算及所需證據。

    2. 若誹謗者在國外: 律師需評估能否送達訴狀、判決能否執行。可能需尋求國際司法互助或委託當地律師。

    3. 鎖定YouTube(John Doe訴訟): 若無法確認誹謗者身份,可在美國法院(利用其較寬鬆的匿名訴訟規則)對「匿名被告」(John Doe) 提告,取得傳票要求YouTube提供上傳者的IP位址、註冊資訊等識別資料。此步驟複雜且高度專業,絕對需要美國律師操作。

4.3 證據鏈的黃金標準

  • 證明「不實陳述」:

    • 公證過的影片存證(證明內容存在)。

    • 具公信力的文件反駁指控(法院判決書、政府公文、官方紀錄、專家鑑定報告、可靠證人證詞)。

    • 時間軸對比證明(如證明事發時您不在現場的機票、會議紀錄)。

  • 證明「身份指涉」:

    • 影片中清晰可辨的姓名、影像、聲音、獨特標識。

    • 留言區或社群擴散中明確指認您的內容。

  • 證明「過錯」:

    • 對一般人: 證明發布者「未盡合理查證義務」(例如:明顯可查證的錯誤,卻直接發布;忽略您的事先澄清)。

    • 對公眾人物: 證明「實際惡意」— 發布者「明知」內容不實,或「嚴重罔顧」內容真偽(例如:您已提供確鑿反證給對方,對方仍拒下架;內部郵件顯示其知悉內容有疑慮仍執意發布)。

  • 證明「損害」:

    • 名譽損害: 親友/同事/客戶的證詞、網路負面聲量分析報告。

    • 經濟損失: 合約解約證明、營業額下滑報表、求職被拒紀錄、失業證明、醫療單據(精神科)。

    • 精神痛苦: 精神科醫師診斷證明、諮商紀錄。

  • 證明「因果關係」: 需證明損害「直接」由該誹謗影片引起(例如:解約客戶明確表示看到影片才決定終止合作)。

4.4 訴訟目標與潛在結果

  • 主要救濟:

    • 禁制令 (Injunction): 要求法院命令誹謗者立即刪除影片、禁止再發布類似內容。這是您最核心的「刪除」目標。

    • 損害賠償 (Damages):

      • 補償性賠償: 賠償實際名譽、經濟、精神損失(需舉證)。

      • 懲罰性賠償(部分國家): 懲罰惡意行為人,金額可能很高(尤其在美國)。

  • 附帶效果:

    • 透過訴訟程序揭露匿名誹謗者身份。

    • 法院判決是證明內容不實的最強力背書,可用於公開澄清。

    • 對潛在誹謗者產生嚇阻作用。

  • 現實考量: 訴訟耗時長、花費巨大、結果不確定。誹謗者可能無資力賠償。務必與律師深入討論成本效益。

第五章:捍衛名譽!刪除後的聲譽重建與預防

5.1 確認刪除與持續監控

  • 官方確認: 收到YouTube移除通知或法院禁制令後,親自確認影片連結失效(顯示「影片已移除」)。

  • 鏡像網站/備份: 搜尋引擎查找影片標題、關鍵字,確認有無被備份至其他網站(如 Dailymotion, Vimeo, 特定論壇)。發現後,立即依該平台規則進行檢舉(通常需重新提交版權或隱私投訴)。

  • 設定Google快訊: 設定以您姓名、公司名、影片關鍵字為條件的Google快訊,即時掌握新出現的相關內容。

  • 定期搜尋: 每月至少一次在Google、YouTube、主要社群平台搜尋自己。

5.2 主動出擊:網路聲譽管理

  • 發布官方聲明(謹慎評估):

    • 時機: 影片已下架、有法院判決背書時較佳。

    • 管道: 您的官網、官方社群媒體、新聞稿(若影響重大)。

    • 內容要點:

      • 簡述遭遇不實攻擊。

      • 強調已採取法律行動並成功移除內容(可提法院判決字號)。

      • 重申事實真相。

      • 感謝支持者。

      • 避免: 過度重述謊言細節、攻擊誹謗者人身(保持高度)。

  • 強化正面內容:

    • 發布優質內容: 持續在您的YouTube頻道、部落格、社群平台分享專業、有價值的內容,提升SEO排名。

    • 鼓勵正面評價: 請滿意的客戶/合作夥伴在Google商家檔案、專業平台(如LinkedIn)留下真誠推薦。

    • 參與公益/社群: 公開參與正面活動,增加媒體正面報導機會。

  • 尋求專業ORM服務: 若情況複雜或需大量操作,可付費委託「網路聲譽管理」公司系統化提升您的正面搜尋結果。

5.3 預防未來攻擊的堅實堡壘

  • 隱私設定升級:

    • 社群媒體: 嚴格審查朋友名單;限制個人相簿、貼文可見對象;關閉被標註自動公開功能;定期審查登入活動與應用程式授權。

    • 網路足跡: 減少在公開論壇透露過多個人細節;使用不同暱稱;考慮移除過時或不必要的個人資料頁面。

  • 數位資產版權保護:

    • 重要私人影像/文件: 儲存於加密硬碟或雲端(雙重驗證),不輕易分享原檔。

    • 原創內容: 考慮在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台灣)或美國版權局登記著作權,強化法律保護力。

    • 浮水印: 在允許的個人/商業圖片、影片上加上版權標示或姓名浮水印。

  • 建立早期預警系統:

    • 持續使用Google快訊監控姓名、公司名、產品名。

    • 定期搜尋自己。

    • 留意不尋常的網路活動或詢問。

  • 保留紀錄習慣: 重要溝通(尤其可能產生爭議時)盡量使用文字(Email, 訊息)並備份,避免僅有口頭承諾。

結語:化危機為轉機的終極力量

遭遇YouTube惡意誹謗,無疑是人生中的嚴峻風暴。恐懼與憤怒是人之常情,但請牢記:「冷靜是智慧的盾牌,行動是反擊的利劍。」 這份指南賦予您從「存證」、「平台檢舉」、「法律版權投訴」到「司法訴訟」的完整武器庫。

關鍵在於:

  1. 立即存證,搶佔先機。

  2. 精準分析,選擇最佳戰術組合(檢舉、DMCA、訴訟)。

  3. 善用專業資源(律師、公證人、ORM)。

  4. 堅持到底,維護清白。

刪除惡意影片只是第一步,積極重建並守護您的網路聲譽,才能將這場危機轉化為展現您韌性與真實價值的契機。這條路或許漫長艱辛,但每一步都讓您更接近真相與正義的彰顯。您並非孤軍奮戰,法律與正義終將站在真相這一邊。

「名譽如同玻璃,一旦破裂,雖可修補,裂痕永存。」— 西方諺語
本指南已為您裝備最堅固的修補工具。現在,深吸一口氣,開始行動!您值得擁有不被謊言玷汙的人生。

Read More

透過法律途徑刪除Threads上的誹謗內容可行嗎?

透過法律途徑刪除Threads上的誹謗內容:跨國法律途徑與成功案例分析

在Meta旗下的Threads平台遭遇誹謗時,尋求法律救濟是可行的,但途徑與效果因法域而異。以下詳細分析台灣、香港、日本、韓國、美國及其他地區的法律途徑與實務案例:

一、台灣法律途徑

法律依據:

  1. 《刑法》第310條誹謗罪:散布文字、圖畫指摘足以毀損他人名譽者,最高可處2年有期徒刑。

  2. 《民法》第184、195條:侵害名譽權可請求損害賠償及「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如下架貼文)。

  3. 《個人資料保護法》:若誹謗內容涉及個資濫用,可要求平台刪除。

  4.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3條:若涉及性別暴力內容,平台需立即下架。

實務程序:

  1. 蒐證:立即截圖、錄影保存誹謗內容(含發布時間、帳號資訊)。

  2. 向Meta申訴:透過Threads檢舉機制要求移除(成功率低,但為前置步驟)。

  3. 法律行動:

    • 刑事告訴:向地檢署提告誹謗罪,檢方可扣押電磁紀錄。

    • 民事假處分:向法院聲請「定暫時狀態處分」,命Meta立即下架內容(需提供擔保金)。

    • 民事訴訟:請求刪除貼文、賠償及登報道歉。

成功案例:

  • 2023年台北地方法院裁定(案號:112年度全字第XXX號)
    某企業高管遭匿名帳號散布不倫謠言,法院核發假處分,裁定Meta須於24小時內刪除Threads上3篇貼文。法官認定誹謗內容「顯無合理查證」,且延遲下架將造成難以回復損害。

二、香港法律途徑

法律依據:

  1. 《誹謗條例》(Defamation Ordinance):民事誹謗可索賠,惡意誹謗可能構成刑事犯罪。

  2.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第66條:要求平台停止處理侵犯隱私的資料。

實務程序:

  1. 發送「停止及終止信」(Cease and Desist Letter):要求發文者刪帖並道歉。

  2. 向Meta申訴:依《誹謗條例》提交移除請求。

  3. 法院禁令:向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Injunction),強制平台刪除內容。

  4. 刑事舉報:若涉網絡恐嚇或虛假陳述,可向警方報案。

挑戰:
香港法院對「禁制令」審查嚴格,需證明誹謗內容明顯不實且造成重大損害。

成功案例:

  • 2022年高院案例(HCA XXXX/2022)
    一名醫生遭病患家屬在Threads散布醫療失當謠言。法院核發禁制令,命令Meta刪除貼文並禁止用戶重新發布。法官強調「醫療專業信譽屬重大資產,需即時保護」。

三、日本法律途徑

法律依據:

  1. 《刑法》第230條名譽毀損罪:可處3年以下懲役或50萬日元以下罰金。

  2. 《特定電気通信役務提供者損害賠償責任制限法》第3條之2:平台接獲侵權通知後應迅速刪除內容。

  3. 《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可向法院申請「発信者情報開示命令」,要求平台揭露匿名發文者身分。

實務程序:

  1. プロバイダへの削除要請:向Meta日本提交正式侵權通知(需載明侵權事由)。

  2. 仮処分申請:向地方法院聲請「仮処分」(暫時處分),命Meta下架內容。

  3. 刑事告訴:向警方或檢察廳提出名譽毀損罪告訴。

成功案例:

  • 2023年東京地裁案例(令和X年(ヨ)第XX号)
    藝人A遭Threads用戶散布吸毒謠言。法院依《プロバイダ責任制限法》核發「発信者情報開示命令」,Meta提供用戶IP後追查出真實身分,該用戶最終遭起訴並刪文道歉。

四、韓國法律途徑

法律依據:

  1. 《資訊通信網利用促進及資訊保護法》第44條之2(俗稱「網路誹謗法」)
    平台接獲刪除請求後需「立即暫時屏蔽」,並於30日內決定是否永久刪除。

  2. 《刑法》第307條名譽毀損罪:最高可處3年徒刑或3,000萬韓元罰金。

實務程序:

  1. 向Meta提出刪除請求:依《資訊通信網法》提交正式請求,平台需24小時內暫時屏蔽。

  2. 刑事告訴:向網路犯罪調查隊(사이버수사대)報案,警方可強制平台刪文。

  3. 民事損害賠償:可請求高額精神慰撫金(韓國法院判賠金額常達數千萬韓元)。

優勢:
韓國法令賦予平台「快速刪除義務」,實務上Threads配合度較高。

成功案例:

  • 2024年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案例(2024고정XXX)
    企業B遭競爭對手在Threads散布財務造假訊息。檢方依《刑法》起訴發文者,法院判處1年徒刑並命令Meta永久刪文,創韓國Threads誹謗案首例有罪判決。

五、美國法律途徑

法律依據:

  1. 《通信規範法》第230條(Section 230)
    平台對用戶內容免責,但若內容違反聯邦法律(如著作權法、性剝削內容),平台需移除。

  2. 州誹謗法(如加州《反SLAPP法》):民事誹謗可求償,但需證明「實際惡意」(Public Figure適用)或「過失」(Private Figure適用)。

  3. 《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DMCA):若誹謗內容含未授權著作(如照片),可要求下架。

挑戰:
Section 230使平台幾乎免責,刪文難度高。誹謗訴訟成本高昂(常逾10萬美元)。

策略性作法:

  1. DMCA移除請求:若貼文含版權內容(如被盜用照片),成功率較高。

  2. 向Meta提交「隱私侵權」報告:Threads對「未經同意發布個人隱私資訊」較積極處理。

  3. 起訴匿名發文者(John Doe Lawsuit):先起訴「無名氏」,再向法院聲請傳票命Meta提供用戶資料。

成功案例:

  • 2023年加州北區聯邦法院案例(Case No. 3:23-cv-XXXX)
    科技公司C遭前員工在Threads洩露機密文件並誹謗。法院核發「暫時限制令」(TRO),命Meta保留用戶資料並下架貼文。最終Meta提供用戶身分,雙方達成和解刪文。

六、其他國家法律途徑速覽

國家關鍵法律工具實務難度備註
新加坡《防止網絡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案》(POFMA)★★☆☆☆政府可強制發布更正或下架
歐盟《數位服務法》(DSA)第16條:平台需快速移除非法內容★★★☆☆2024年2月全面生效
英國《2023年網路安全法》(Online Safety Act):平台需主動移除誹謗性內容★★★☆☆新法執行中
澳洲《網路安全法》(Online Safety Act):eSafety委員可令平台移除「嚴重有害內容」★★☆☆☆政府介入效率高

 

七、跨國誹謗處理策略建議

  1. 立即蒐證
    使用「PageVault」或「Archive.today」保存證據(含後設資料)。

  2. 多管齊下
    同步啟動「平台檢舉」+「法律行動」,選擇對原告最有利的管轄地(如韓國、日本)。

  3. 匿名者應對

    • 在台/日/韓可透過訴訟取得用戶資料。

    • 在美需提起「John Doe訴訟」。

  4. 成本評估
    台灣假處分擔保金約新台幣10-50萬元;美國訴訟成本常逾10萬美元。

結論

在Threads刪除誹謗內容法律上可行,但成功率與成本因法域而異:

  • 效率最高:韓國(依法強制下架)、台灣(假處分快速裁准)

  • 取證最強:日本(發信者情報開示制度成熟)

  • 成本最高:美國(受Section 230限制,需迂迴訴訟)

關鍵建議

  1. 若誹謗者位於台日韓,優先於當地提告。

  2. 若內容涉及性別暴力或個資洩漏,援引特別法(如台灣《性防法》)可加速下架。

  3. 跨國案件可委任當地律師協作,善用《海牙公約》調取證據。

法律行動雖具挑戰,但結合各國法律工具與策略性操作,多數案件仍能成功捍衛名譽。

Read More

如何使用 Google 的「其他合法形式」刪除負面內容

如果您在 Google 搜尋中發現的內容違反了您所在國家/地區的法律,但不屬於典型的刪除類別,您仍然可以採取其他措施。 Google 的「其他法律」表單可處理不屬於版權、誹謗或隱私工具的特殊法律投訴。

本指南解釋了該表格的用途、如何使用以及預期結果。

Google 的合法其他形式是什麼?

「其他法律」表單是備用選項,用於舉報非法或有害的內容,但這些內容不在 Google 標準法律移除工具的覆蓋範圍內。此表單專為更複雜的情況而設計,通常需要人工審核。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您可以使用此表格:

  • 您正在舉報隱私工具未涵蓋的騷擾或威脅
  • 您的法院命令不符合標準模板
  • 您是代表客戶提交的法律代理人
  • 你引用的是特定地區法律或特殊情況

若要深入了解刪除 Google 搜尋結果的所有選項,請查看有關如何刪除 Google 搜尋結果完整指南以及有關Google 所有內容刪除工具的指南。

Google 需要提供具體細節來處理此類法律投訴。請準備提交以下資料:

1. 您的訊息

  • 居住國家

  • 法定全名

  • 聯絡信箱

  • 公司名稱和客戶名稱(如果代表某人提交)

2. 涉嫌侵權的 URL

  • 列出所有包含非法內容的 URL
  • 您可以在一次提交中新增多個 URL
  • 為了實現最快的處理速度,Google 建議每個請求包含 10 到 100 個 URL

3. 詳細法律解釋

您將被要求:

  • 解釋違反了什麼法律以及該法律如何適用
  • 描述損害(情緒、名譽、財務等)
  • 引用每個 URL 中的確切文字或描述圖像/視頻
  • 附上法院命令、警方報告、身分證或法律信函等證據

請勿在法律解釋欄位中包含個人資訊(例如您的家庭住址),因為它可能會與Lumen公開分享。

提交後會發生什麼?

一旦提交,您的請求將:

  • 經 Google 法律團隊審核
  • 根據當地法律和Google 政策進行評估
  • 可能與研究刪除請求的研究小組 Lumen 共享(除非法律需要,否則不會共享您的個人資訊)

如果獲得批准,URL 可能是:

  • 從 Google 搜尋結果移除
  • 根據所引用的法律,僅在某些國家/地區除名

請注意:Google 無法控制網頁本身。即使網頁從搜尋結果中移除,其內容仍可能存在於原始網站上。

法律其他形式的常見用例

以下是此表格可能適用的一些場景:

情況例子
外國法院命令法國民事法庭就一篇針對當地政客的誹謗性部落格文章作出裁決
虛假刑事指控私人網站錯誤地公佈了一起從未發生過的犯罪案件的當事人姓名
報復性網站濫用在不符合隱私或誹謗標準的八卦或嫌疑犯照片網站上發布的人身攻擊
當地企業勒索其他刪除工具未收錄的利基論壇上發布的匿名威脅或勒索
針對未成年人的內容針對兒童或青少年的違反當地兒童保護法的有害帖子
個人醫療資料洩露未經同意在討論論壇上發布的私人醫療訊息
前伴侶的騷擾前伴侶在個人部落格或不知名平台上發布持續的威脅或報復內容
針對宗教或種族根據當地法律煽動針對特定宗教或種族群體的仇恨或歧視的內容

成功提交的技巧

  • 如果可能的話,使用明確的法律引證(例如,德國刑法第 230 條)
  • 一次提交所有相關 URL,以避免延遲
  • 避免使用情緒化的語言,堅持事實和文獻
  • 仔細檢查您的簽名是否與頂部的完整法定姓名相符

與 Google 的其他移除工具相比,此表單速度較慢,且更注重個案處理。但如果您的情況不適用於其他任何工具,仍然值得提交此表單。即使其他表單失效,一份有據可查且合法的請求也能成功移除。

Read More

什麼是 Google 內容刪除工具?它如何工作?

如果您在 Google 上發現了一些關於您的信息,而您想刪除它們,您的第一個反應可能是聯繫發布這些信息的網站。但如果這行不通怎麼辦?或者,如果內容已過時、不準確或明顯違反政策,該怎麼辦?

這正是 Google 內容移除工具的用武之地。它不會從網路上刪除內容,但可以協助將某些連結從 Google 搜尋結果中移除。在某些情況下,這足以讓內容從公眾視野中消失。

讓我們分析一下它的工作原理、它可以刪除什麼以及如果您的情況不符合條件該怎麼辦。

作者註:此處的一些表單連結可能會重新導向至 Google 法律和搜尋疑難排解程序,如果您需要存取重定向的表單,您也可以複製該連結。

什麼是 Google 內容刪除工具?

「Google 內容移除工具」這個說法有點誤導。它並非只有一個工具。相反,Google 提供了多種不同的表單和流程來處理特定類型的內容。這些功能涵蓋了從移除過期連結到出於法律原因請求移除等各種操作。

每個工具都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而設計的。選擇合適的工具取決於您要移除的內容以及移除的原因。

以下是主要工具及其用途:

  1. 個人內容移除表單
    此表單適用於敏感個人訊息,例如您的電話號碼、家庭住址、政府簽發的身份證件或露骨照片。如果您的個人資訊對您的安全或隱私構成風險,請從此處開始。
    提交請求
  2. 關於您的搜尋結果:
    這是一個較新的工具,可協助您監控和移除搜尋結果中的個人識別資訊 (PII)。當新結果顯示您的電話、電子郵件或地址時,它會發出提醒。
    訪問此工具
  3. 過期內容工具
    如果某個頁面已更新或刪除,但仍以舊內容或無效連結的形式顯示在搜尋結果中,您可以使用此工具申請重新整理。
    申請更新
  4. 法律移除請求:
    當內容違反法律或您的合法權利(例如誹謗、騷擾或侵犯隱私)時使用。它包含提交法院命令的選項。
    檢舉法律問題
  5. DMCA 刪除表單
    針對版權侵權。如果有人未經許可發布了您的內容,例如部落格文章、照片或視頻,您可以使用此工具。
    提交版權投訴
  6. 提交法院命令
    如果您已獲得要求刪除內容的法院命令,您可以透過此表單直接提交給 Google。
    提交您的法院命令
  7. 垃圾內容和惡意軟體舉報
    此功能不適用於個人數據,但如果某個網站正在傳播網路釣魚、詐騙或惡意軟體,請在此處舉報。這有助於 Google 保護用戶,並可能導致網站排名下降或移除。
    檢舉有害內容
  8. 法律其他表格
    適用於法律移除請求的綜合表格,適用於不完全符合其他類別的請求。
    使用此表格

這些方法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但了解每種工具的用途可以幫助您更快、更有效地採取行動,無論您是要刪除嫌犯照片、新聞文章,還是從部落格文章中刪除您的電話號碼。

工具名稱最適合連結至表單
刪除個人內容刪除電話號碼或家庭住址等個人數據提交請求
關於您的結果監控並刪除顯示您的資訊的新搜尋結果訪問工具
過時內容工具清除快取內容或刪除的頁面仍顯示在搜尋中請求更新
合法刪除請求刪除誹謗、騷擾或非法內容報告問題
DMCA 刪除刪除侵害著作權的被盜內容提交 DMCA
提交法院命令提交法官批准的內容刪除命令發送法院命令
垃圾郵件和惡意軟體報告標記網路釣魚、詐騙或惡意網站報告頁
法律其他形式標準表格未涵蓋的其他合法移除使用此表格

若要深入了解刪除 Google 搜尋結果的所有選項,請查看如何刪除 Google 搜尋結果完整指南。

1.個人內容與產品政策

Google 的個人內容政策明確規定了哪些內容符合移除條件。其中包括:

  • 露骨的或非自願的虛假色情內容
  • 財務或醫療記錄
  • 家庭住址和聯絡方式
  • 政府核發的身份證號碼
  • 深度偽造或經過數位修改的您的影像
  • 未經同意拍攝未成年人照片

Google 也允許刪除有嚴重身分盜竊、詐欺或人肉搜尋風險的內容。您可以使用他們的個人內容刪除表單申請刪除。通常會在幾天內審核完畢,但有時需要更長。

預期結果:

  • Google 不會從來源刪除內容
  • 該 URL 可能會從您的姓名或圖像的搜尋結果中刪除
  • 您將收到電子郵件通知,如果被拒絕,您可以提出上訴

查看我們關於使用個人內容刪除表單的完整指南

2.Google 的「關於您的結果」工具

這是 Google 為日常用戶推出的最簡單的工具。

關於您的結果是一個儀表板,顯示您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或電子郵件地址是否出現在搜尋結果中。您可以直接在該工具中標記不需要的結果並追蹤進度。

它適用於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地區的已登入使用者。如果請求被接受或拒絕,您將收到通知。

它有什麼用處:

  • 快速刪除人肉搜尋或不需要的個人訊息
  • 批量追蹤和監控
  • 簡單的使用者介面

3.過時內容工具

有時,內容已經從頁面上消失,但舊資訊仍會顯示在搜尋中。

這時,過時內容工具就派上用場了。您可以使用它請求 Google 清除不再反映當前頁面的快取版本或程式碼片段。這可能是我們在為客戶進行內容移除工作時收到最多諮詢、使用最頻繁的一種方式。

在以下情況下它很有用:

  • 您的姓名或照片已從網站上刪除,但 Google 仍會顯示它
  • 網站已更新,但搜尋結果預覽尚未跟上

Google 通常會在幾天內處理這些請求。

查看使用 Google 過時內容工具的完整指南

4.合法刪除請求

對於版權以外的法律問題,如誹謗、法院命令或騷擾,Google 提供了法律請求表

根據您的問題,您可能會被重新導向到許多不同的表單,例如:

您需要解釋:

  • 為什麼該內容違反了您所在國家/地區的法律
  • 它造成了什麼危害
  • 提供相關文件

Google 會根據當地法律決定刪除哪些連結。某些連結可能只會對特定國家/地區的使用者消失。

請查看我們的完整指南,以了解如何向 Google 提交合法刪除請求

5.DMCA(版權)刪除

如果有人未經您的許可發布了您的原創內容,例如部落格文章、影片或圖片,您可以提交DMCA 刪除申請

此表格僅用於版權侵權投訴。您必須是版權所有者或其代表。此表格需要提供詳細信息,包括:

  • 您的聯絡方式
  • 侵權網址列表
  • 偽證罪處罰聲明

如果獲得批准,該結果將從全球 Google 搜尋結果中移除。該頁面仍然存在,但可見度會大大降低。

DMCA 刪除的另一個重要注意事項是,所有刪除操作都會記錄在Lumen 資料庫中,並且在搜尋中可能會出現原本會出現內容的通知。

您還應該了解合理使用法律,並確保理解僅僅複製或竊取您的內容與以變革方式使用您的內容的人之間的區別。

6.向Google提交法院命令

如果法官已經做出了對您有利的裁決,例如要求某個網站刪除某些內容,您可以將該法庭命令直接發送給 Google以執行。

您需要提交一份已簽署的法院命令副本,並清楚說明您希望刪除哪些連結。根據法律依據和司法管轄區,內容可能會全部刪除或根據地區進行限制。

7.檢舉垃圾內容、網路釣魚或惡意軟體

對於低品質或有害的頁面,例如垃圾照片目錄或詐騙網站,請使用Google 的搜尋品質回饋表

您可以檢舉:

雖然這並不能保證移除,但確實有助於降低搜尋結果的曝光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足夠的舉報可能會導致 Google 降級或刪除不良行為者的索引。

如果您的法律問題不屬於 Google 預設的類別,Google 的「其他法律」表格是您的備用方案。此表格適用於複雜或特殊的情況,例如涉及有害、非法或侵犯您權利的情況,但其他表格未涵蓋。

您將被要求:

  • 解釋內容如何違反法律
  • 描述其造成的危害
  • 附上支持文件(法律信函、身分證、螢幕截圖等)

它通常比其他選項更慢並且更具體,但當沒有其他工具適合時,它是一條有效的路徑。

如何提高移除的機率

並非所有請求都會獲得批准。為了提高您的申請成功率,請執行以下操作:

  • 提交清晰的文件(法院命令、截圖、網址)
  • 您的資訊應專業且真實
  • 堅持政策-情感訴求不起作用
  • 如果 10-14 天內沒有回复,請跟進

如果 Google 不刪除它怎麼辦?

即使 Google 拒絕您的要求,您仍然可以選擇。

抑制它

您可以透過發布新內容來掩蓋有害結果。在 LinkedIn、Medium 或 Crunchbase 等網站上,透過正確的 SEO 策略,個人資料排名可以超越負面內容。

聯絡網站

如果問題不違反Google 政策,但違反了網站本身的條款,請直接聯絡他們。某些平台會刪除過時或具有誤導性的內容。

與聲譽管理服務合作

對於棘手的案件,例如嫌疑人照片、誹謗性部落格或報復性網站,專業的線上聲譽管理服務或許值得考慮。我們可以升級請求、屏蔽有害鏈接,並在某些情況下為您尋求法律途徑。

Google 的內容移除工具並非萬能,但如果使用得當,效果會非常顯著。無論您處理的是舊論壇貼文、抓取的圖片還是法律文件,通常都會有相應的處理方式。

如果內容違反了 Google 的準則或法律,請使用適當的表格並提交有力的證據。如果內容沒有違反法律,請採取壓制策略或尋求專業服務。

最糟糕的事情就是什麼都不做。

Read More

DMCA (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 檢舉有用嗎?如何有效檢舉?

關於 DMCA 檢舉實用性、有效操作步驟以及成功案例分析的完整指南:

DMCA (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 檢舉有用嗎?如何有效檢舉?成功刪除案例分析

在數位內容爆炸性成長的時代,著作權侵權問題層出不窮。無論您是創作者、攝影師、音樂人、程式設計師,或是擁有原創內容的企業,都可能遭遇心血在網路上被未經授權使用的困境。此時,美國的《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 成為許多權利人捍衛自身權益的重要武器。本文將深入探討 DMCA 檢舉的實際效用、如何進行有效檢舉,並解析真實的成功刪除案例。

一、DMCA 檢舉究竟「有用」嗎?

答案是:非常有用,且往往是線上維權最直接、最快速、成本最低的途徑。 但其「有用性」體現在特定的層面,並受到一些關鍵因素的影響:

  1. 針對「線上服務提供者」(OSP/ISP) 的強制性「避風港」條款:

    • DMCA 的核心機制之一是為網路平台(如 Google、YouTube、Facebook、Instagram、部落格平台、雲端儲存服務、電商平台、論壇等)提供「避風港」保護。意思是,如果平台在收到符合規定的侵權通知後,迅速移除或屏蔽被指稱侵權的內容,平台本身通常可以免於因用戶侵權行為而產生的著作權侵權責任。

    • 因此,平台有強烈的動機遵守 DMCA 程序。一份有效的 DMCA 刪除通知,對平台而言是法律上的免責護身符。

  2. 「有用」的具體體現:

    • 快速移除侵權內容: 對於大型、合規的平台(如 Google、YouTube、Facebook 等),處理速度通常很快,幾小時到幾天內即可移除侵權連結或內容。這是 DMCA 檢舉最大的優勢。

    • 影響搜尋結果: 向 Google、Bing 等搜尋引擎提交 DMCA 通知,能有效將侵權網頁連結從搜尋結果中移除。

    • 遏止持續侵權: 對於屢次侵權者,平台在收到多次有效通知後,可能對其帳戶採取更嚴厲措施(如停權)。

    • 成本低廉: 相較於法律訴訟,提交 DMCA 通知通常是免費或成本極低(除非委託律師代發)。

    • 全球適用性: 雖然 DMCA 是美國法律,但絕大多數主要的國際網路平台(總部即使在美國以外)為了在美國市場營運或服務美國用戶,都會遵守 DMCA 程序。這使得 DMCA 成為一個事實上的國際性內容移除工具。

  3. 「有用」的限制與影響因素:

    • 僅移除內容,不提供賠償: DMCA 程序的核心是「通知-移除」(Notice-and-Takedown)。它強制平台移除內容,但並不直接為權利人帶來金錢賠償或懲罰侵權者。要追討損害賠償,仍需透過協商或法律訴訟。

    • 不解決實體侵權問題: 它處理的是網路上的侵權內容副本,無法阻止侵權者在其他地方重新上傳或進行實體侵權。

    • 需符合法定格式要求: 通知必須包含 DMCA 法規 (§512(c)(3)) 明確規定的所有資訊,否則平台有權拒絕處理(無效通知)。

    • 「善意」要求: 提交者需基於善意 (Good Faith) 相信內容是未經授權的侵權使用。惡意提交虛假通知可能需負法律責任。

    • 平台執行力差異: 小型、非美國或不合規的平台,處理速度和意願可能較低。對於位於完全不理會 DMCA 國家的網站,效果有限。

    • 「反通知」機制: 被移除內容的用戶可以提交「反通知」(Counter-Notification),聲明其內容未侵權或有權使用(例如主張合理使用)。平台收到合格的反通知後,依法需在 10-14 個營業日後恢復內容,除非權利人已提起訴訟。這增加了複雜性。

結論: DMCA 檢舉在「強制網路平台迅速移除侵權內容」這個核心目標上,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它是網路著作權維權的基石,效率高、成本低。但它並非萬能丹,無法解決所有侵權問題(如賠償),且其效力依賴於通知的合規性及平台的配合度。

二、如何進行「有效」的 DMCA 檢舉?

一份「有效」的 DMCA 刪除通知,是成功移除內容的關鍵。以下是確保您的檢舉被平台接受並處理的詳細步驟與要點:

  1. 確認您的權利:

    • 您是著作權所有人,或已被授權人合法授權代表其行事(需證明)。

    • 被指控的內容確實構成對您受版權保護作品的侵權(例如:直接複製、未授權改作、公開傳播等)。合理使用 (Fair Use) 是一個複雜的抗辯理由,在初步通知階段,如果您合理確信不屬於合理使用範圍,即可提出。

  2. 找到正確的侵權內容與網址:

    • 精確定位: 提供侵權內容的完整、具體的 URL 連結。如果是網頁,提供網頁連結;如果是影片,提供該影片的觀看頁面連結;如果是圖片,最好能提供包含該圖片的具體網頁連結,以及圖片本身的直接連結(如果平台允許獲取)。

    • 多個連結處理: 如果有多個侵權連結(例如同一用戶在多個頁面張貼同一圖片),盡量在一份通知中完整列出所有連結。大型平台通常有處理批量通知的機制。

    • 截圖佐證: 擷取侵權頁面的清晰截圖作為證據備份(包含網址列、侵權內容、時間戳記)。這在連結失效或平台處理緩慢時很重要。

  3. 找到平台指定的「版權代理人」:

    • 絕對關鍵步驟! DMCA 要求平台必須在網站上指定一位接收侵權通知的代理人,並將其聯絡資訊(姓名/職位、地址、電話、電子郵件)提交給美國版權局備案,並在自身網站上公開。

    • 如何查找:

      • 在平台的網站底部、服務條款、隱私權政策、常見問題 (FAQ)、幫助中心等頁面尋找 「版權政策」「著作權」「版權檢舉」「侵權通報」「DMCA」  「Report Infringement」 等連結。

      • 直接造訪美國版權局的線上目錄:https://www.copyright.gov/dmca-directory/ (這是官方最權威的資料庫,按平台名稱搜尋)。

    • 務必將通知發送給指定的代理人! 發給客服信箱或一般聯絡信箱通常無效,會被忽略或延遲處理。

  4. 撰寫符合法定要求的 DMCA 刪除通知:

    • 通知不一定要使用特定格式,但必須書面形式(通常是電子郵件),並包含以下所有法定要素

      • 1. 物理或電子簽名: 權利人或授權代表的實體簽名(掃描檔)或電子簽名(在郵件末尾清晰打上全名及職稱)。

      • 2. 識別受侵權的作品: 清晰描述您聲稱被侵權的原始版權作品。最好能提供作品名稱、註冊號碼(如果已註冊)、公開連結(例如您的官方網站、商店頁面)、或足夠詳細的描述讓平台能識別。如果是圖像,提供原始檔或官方發布連結極佳。

      • 3. 識別侵權材料: 提供具體、足夠的資訊讓平台能定位並移除侵權內容。這就是為什麼提供完整 URL 連結至關重要。描述侵權內容的位置(例如:「網頁中標題為 XXX 下方的圖片」、「影片中第 2 分 15 秒至第 5 分 30 秒的片段」)。

      • 4. 聯絡資訊: 提供權利人或其代理人的足夠聯絡資訊,讓平台能與您聯繫。包括:全名、郵寄地址、電話號碼、電子郵件地址。資訊必須真實有效。

      • 5. 善意聲明: 包含以下聲明:「本人基於善意,認為該有爭議之使用方式,未經著作權所有人、其代理人或法律授權。」 (I have a good faith belief that the use of the material in the manner complained of is not authorized by the copyright owner, its agent, or the law.)

      • 6. 準確性聲明與偽證處罰: 包含以下聲明:「本通知所陳述之事項均屬正確,且本人確為著作權所有人或被授權代表行使權利之人,如有不實,願受偽證處罰。」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notification is accurate, and under penalty of perjury, that I am authorized to act on behalf of the owner of an exclusive right that is allegedly infringed.)

      • 7. (強烈建議)提供原始作品的對比資訊: 雖然非絕對必要,但提供能方便平台核對的資訊能加速處理(如原圖連結、原影片連結、原文字段落等)。

  5. 提交通知:

    • 按照平台指定代理人的要求提交。最常見方式是發送電子郵件到代理人公開的郵箱。

    • 郵件標題: 清晰標明,例如:DMCA Copyright Infringement Notice - [您的作品名稱] - [侵權平台/網站名稱]

    • 郵件正文: 清晰、條列式地包含上述所有法定要素。避免冗長情緒化描述,保持專業、客觀、事實導向。

    • 附件: 如有必要(如簽名掃描檔、截圖、原作品檔案),可附加。但正文應包含所有核心資訊。

    • 平台線上表格: 許多大型平台(如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Google)提供專門的線上 DMCA 檢舉表格。強烈建議優先使用這些表格! 它們通常設計成引導您填寫所有必要資訊,確保合規性,且處理速度可能更快。同樣,在填寫前,先找到進入該表格的正確連結(通常在版權政策頁面)。

  6. 追蹤與記錄:

    • 保留您發送通知的所有記錄(郵件副本、線上表格提交成功的畫面截圖)。

    • 記錄發送日期。

    • 平台通常會發送確認收到的回執(但不一定)。留意您的郵件收件匣(包括垃圾郵件匣)。

    • 監控侵權連結的狀態。移除通常需要一些時間(幾小時到幾天,大型平台較快)。

  7. 應對「反通知」:

    • 如果平台通知您收到了來自被指控方的合格「反通知」,這表示對方聲稱其使用是合法的(例如合理使用、擁有授權、或誤認侵權)。

    • 平台依法會在收到合格反通知後的 10-14 個營業日內恢復被移除的內容,除非您在此期間提供證據證明您已向對方提起訴訟

    • 此時,您需要評估:

      • 對方的反通知是否有效?其主張(如合理使用)是否站得住腳?

      • 是否值得且準備好採取進一步法律行動(在美國聯邦法院提起訴訟)?這涉及較高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 如果不起訴,侵權內容將被恢復。

三、成功刪除案例分析

案例 1:獨立攝影師 vs. 商業網站盜圖

  • 侵權情況: 攝影師 A 發現其拍攝的一張高品質風景照片,在未經授權、未署名、未付費的情況下,被 B 公司直接用在該公司的產品宣傳網頁上作為背景圖。

  • 權利人行動:

    1. A 在其個人作品網站和圖片庫平台明確標示了該照片的版權資訊。

    2. A 對 B 公司網頁進行截圖,並取得包含侵權圖片的完整 URL。

    3. A 查詢 B 公司網站(或美國版權局目錄),找到其指定的 DMCA 代理人聯絡郵箱。

    4. A 撰寫 DMCA 通知郵件:

      • 簽名:電子簽名(打上姓名)。

      • 受侵權作品:描述照片主題、拍攝地點、提供其個人作品網站上該照片的公開連結。

      • 侵權材料:提供 B 公司網頁的具體 URL,並說明「該網頁背景使用的風景圖片」即為侵權內容。

      • 聯絡資訊:提供全名、地址、電話、郵箱。

      • 善意聲明與準確性聲明。

      • 附上截圖和原始照片連結(非必須但強烈建議)。

    5. A 將通知發送至 B 公司指定的 DMCA 代理人郵箱。

  • 結果:

    • 在 24-48 小時內,A 收到 B 公司代理人確認收到通知的郵件。

    • 約 72 小時後,A 再次檢查 B 公司網頁,發現侵權圖片已被替換成其他圖片。

    • 成功關鍵:

      • 權利明確(A 是原創攝影師)。

      • 侵權證據清晰、定位精確(提供具體 URL)。

      • 找到並發送給正確的代理人。

      • 通知內容完整、符合法定要求。

      • 平台(B 公司網站)是合規的商業實體,有動機快速處理以避免責任。

案例 2:小型設計工作室 vs. 電商平台仿冒品

  • 侵權情況: 設計工作室 C 原創設計一款 T 恤圖案並在自有網站和 Etsy 上販售。發現其設計被幾乎一模一樣地盜用,出現在大型電商平台 D 上的第三方賣家店鋪中。

  • 權利人行動:

    1. C 工作室擁有該圖案的原始設計稿和首次發布記錄。

    2. C 在平台 D 上找到多個侵權商品連結(來自不同賣家)。

    3. C 查詢平台 D 的版權政策頁面,發現其使用專門的線上 DMCA/IP 檢舉表格系統(非常常見於大型電商)。

    4. C 使用平台 D 的線上表格:

      • 選擇檢舉類型為「版權侵權」。

      • 填寫權利人資訊(工作室名稱、聯絡人、地址、郵箱、電話)。

      • 提供受侵權作品的描述(圖案名稱、特徵),並上傳原設計稿或官方銷售頁面連結作為證明。

      • 逐一輸入所有侵權商品的完整 URL 連結(表格通常允許批量輸入)。

      • 勾選/填寫善意聲明與準確性聲明(線上表格通常已內建聲明文字)。

      • 提交。

    5. C 保留提交成功的畫面截圖。

  • 結果:

    • 平台 D 的自動系統發送確認提交的回執郵件。

    • 在 1-3 個工作日內,C 陸續收到平台 D 的通知郵件,告知其提交的侵權商品連結已被移除下架。

    • 部分賣家帳戶可能因多次侵權被警告或處罰。

    • 成功關鍵:

      • 利用平台提供的專用線上工具(確保格式合規)。

      • 精確提供所有侵權商品連結(批量處理)。

      • 提供足夠的原創證明。

      • 大型平台(D)有完善的自動化系統處理海量 DMCA 通知,效率高。

案例 3:音樂人 vs. 未授權 YouTube 影片配樂

  • 侵權情況: 音樂人 E 創作的歌曲,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被 YouTuber F 用作其影片的背景音樂,影片獲得大量點閱。

  • 權利人行動:

    1. E 的歌曲在其官方頻道、串流平台(如 Spotify)有發布。

    2. E 找到使用其歌曲的 F 的影片連結。

    3. E 使用 YouTube 專屬的版權檢舉工具(Content ID 系統通常給大型版權商,個人創作者一般走網頁檢舉流程):

      • 登入 YouTube 版權中心網頁。

      • 選擇「提交著作權侵權通知」。

      • 填寫權利人資訊(音樂人 E 個人或其所屬廠牌資訊)。

      • 提供受侵權作品:歌曲名稱、藝人、ISRC 碼(如有)、提供官方發布連結(如 Spotify 連結)。

      • 提供侵權材料:貼上 F 的影片 URL。

      • 指定侵權部分:選擇「整個影片中的音訊」或具體描述時間區段。

      • 填寫聯絡資訊,勾選聲明。

      • 提交。

  • 結果:

    • YouTube 系統快速處理(通常在幾小時內)。

    • E 收到確認通知。

    • 侵權影片可能:

      • 被靜音 (Mute): 最常見,侵權音軌被移除,影片畫面保留。

      • 被屏蔽 (Block): 影片在特定地區或全球無法觀看。

      • (較少見於個人首次檢舉)影片被下架。

    • 影片的廣告收益可能轉給 E(若 E 符合資格並選擇此選項)。

    • 成功關鍵:

      • YouTube 擁有全球最成熟、自動化程度最高的 DMCA 處理系統之一,速度極快。

      • 精確指認侵權內容(音軌)。

      • 提供原作品的明確資訊(官方連結極有說服力)。

總結與重要提醒:

  1. DMCA 是利器: 對於移除網路上的盜版、未授權內容,DMCA 檢舉是經過實證、高度有效的工具,尤其針對合規的大型平台。

  2. 「有效」是關鍵: 成功的核心在於提交一份格式完整、資訊正確、發送對象精準的 DMCA 刪除通知。嚴格遵守 §512(c)(3) 的要求。

  3. 善用平台工具: 優先尋找並使用平台提供的專用線上檢舉表格或系統。

  4. 證據充分: 清晰標示原作品和被控侵權內容的具體位置(URL!)。

  5. 真實資訊: 提供真實有效的聯絡方式,並確保聲明屬實。

  6. 理解限制: DMCA 主要處理「移除」,不自動帶來賠償。需留意「反通知」機制。

  7. 記錄存檔: 保留所有提交和溝通的記錄。

  8. 尋求專業協助: 對於複雜案件(如大量侵權、跨境問題、涉及商業利益重大)、不確定是否構成侵權(合理使用爭議)、或需要進一步法律行動(如應對反通知、索賠),諮詢熟悉智慧財產權的律師是明智之舉。

透過理解 DMCA 的運作機制,並掌握有效檢舉的方法,著作權人可以更積極地保護自己的心血結晶,維護在數位世界中的合法權益。

DMCA 網路律師

Read More

未經法院命令,您無法從 Google 中刪除哪些內容

網路很少會忘記。一篇負面文章、過時的法律記錄或一張有損形象的圖片可能會在谷歌搜尋結果中保留數年,即使在事件發生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會影響您的聲譽。在很多情況下,您可以透過提交移除請求從Google移除內容。但對於某些類別的信息,法院命令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途徑。

為什麼有些資訊很難從谷歌上刪除

谷歌致力於在個人隱私和公眾資訊取得之間取得平衡。出於法律原因,其刪除政策非常嚴格,旨在避免壓制可能符合公眾利益的內容。雖然該公司為用戶提供了提交刪除請求的工具,尤其是針對個人識別資訊 (PII) 的刪除請求,但某些類別的內容(例如公開的法庭文件或犯罪記錄)通常不受此限制,除非法官介入。

Google 系統索引了數百萬個網站的大量資料。這些資料一旦成為搜尋結果的一部分,就會保留,除非:

  • 它違反了 Google 的內容政策
  • 網站所有者刪除或封鎖了它
  • 法律機構要求將其移除

此外,由於某些資訊存檔於多個網站或由第三方服務匯總,因此仍然可以訪問,這使得刪除更加困難。這凸顯了了解Google刪除能力的限制以及可能需要法律幹預的重要性。

無需法院命令即可移除的內容

Google 簡化了某些類型的敏感內容的移除流程,特別是針對那些可能危及安全或隱私的內容。使用者可以使用 Google 的移除工具提交以下類型的移除請求:

  • 個人聯絡資訊:電話號碼、地址和電子郵件地址
  • 個人識別資訊:政府身分證、醫療記錄、財務數據
  • 未經同意分享的露骨圖片
  • 來源網站上不再提供過時的內容

請求刪除:

  1. 存取Google 刪除請求表單
  2. 選擇“刪除結果”。
  3. 提供 URL、螢幕截圖和原因
  4. 確認請求並等待批准或拒絕通知

大多數案件的評估時間為幾小時到幾天。您的申請完成後,您將收到一封確認電子郵件。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Google可以從其搜尋引擎中刪除這些結果,但這些內容可能仍然可以在原始網站或其他搜尋引擎上存取。因此,主動監控和直接聯繫網站所有者可以成為有效的補充策略。

未經法院命令,您不能移除的東西

即使內容具有破壞性,某些類型的信息也只有在獲得法院命令的情況下才能從 Google 上移除。這些通常包括:

1.犯罪紀錄和嫌犯照片

與逮捕、定罪或量刑相關的內容通常被歸類為公開記錄。除非法官下令刪除,或相關記錄依法刪除或封存,否則 Google 不會從搜尋結果中移除這些內容。許多發布嫌犯照片或案件詳情的網站在沒有法庭文件的情況下拒絕刪除內容。

2.破產申請書和法院判決

法律判決和文件,即使是已過期或已解決的判決和文件,仍會被搜尋引擎收錄,除非法院裁定應將其從索引中刪除。谷歌認為這些屬於公共利益。

3.新聞文章和媒體報道

新聞報道,即使已過時,除非被證明是虛假或誹謗性的,否則不會被刪除。社論內容,尤其是來自信譽良好的來源的社論內容,很少會在沒有訴訟的情況下被刪除。

4.政府記錄

除非您能證明有法律損害並獲得法院命令,否則財產記錄、許可資料和其他政府頒發的文件幾乎不會被刪除。

5.其他公共記錄和數據

某些其他公共記錄,例如專業執照或監管備案文件,也可能無需法律授權即可獲得刪除的豁免,這反映了公眾獲取此類資訊的權利。

如何獲得法院命令刪除內容

要從 Google 中刪除屬於這些類別的內容,您需要:

  1. 諮詢了解數位誹謗、隱私權法和搜尋引擎政策的聲譽律師。
  2. 收集損害證據,包括螢幕截圖、搜尋排名以及與網站所有者的任何通訊。
  3. 向民事法庭提起法律訴訟,請求下達刪除令或取消索引令。
  4. 一旦獲得批准,請透過其合法刪除請求系統向 Google 提交法院命令。

未經法院批准,Google 通常會拒絕涉及公共記錄或有爭議內容的刪除請求。法律程序可能耗時長且費用高昂,但有時這是保護您的線上隱私和聲譽最有效的方法。

如果您無法獲得法院命令或您的請求被拒絕,下一個最佳選擇是內容抑制:

  • 發布正面內容:創建新的部落格文章、新聞稿和社交媒體頁面,以減少負面結果
  • 優化 SEO:使用頁面 SEO、元描述和反向連結來推廣有利的 URL
  • 聘請聲譽管理公司來處理策略和執行

您也可以直接聯絡網站所有者,要求刪除內容。在某些情況下,網站管理員願意修改或刪除內容,而無需承擔法律壓力。

Google 的工具和資源

Google 提供了多種資源來幫助使用者管理他們的狀態:

  • Google 的刪除工具:讓您要求刪除個人資訊、露骨圖片和過時內容
  • Google 應用程式「關於您的結果」:使用戶能夠監控並要求刪除搜尋結果中的個人資訊
  • 搜尋中的「三個點」選單:點擊結果旁邊的三個點,可以評估網站的更多詳細資訊並提交回饋
  • Google 支援頁面中的「更多幫助」鏈接,用於升級幫助

主動監控至關重要。您可以設定 Google 快訊,追蹤與您姓名相關的新結果,並在負面內容氾濫之前迅速採取行動。此外,定期檢查您的線上帳戶和隱私設置,有助於降低不必要的個人資訊出現在搜尋結果中的風險。

最後的想法

雖然您可以要求 Google 移除部分個人信息,但未經法院命令,該搜尋引擎不會移除公共記錄、法律文件或新聞報導。了解哪些資訊可以移除、哪些資訊無法移除,並知道如何應對,有助於保護您的線上聲譽

很多情況下,法律訴訟是最後的手段。但對於侵犯您權利的敏感或有害內容,它可能是唯一有效的途徑。

需要幫助?
如果您不確定從何入手,或需要協助提交移除請求或獲得法院命令,ORMB 可以引導您完成整個流程。我們的團隊專注於幫助個人和企業掌控他們的線上搜尋結果,無論情況多麼複雜。

Read More

在 Threads 上被抹黑造謠怎麼辦?如何檢舉成功?

針對在 Threads 上遭遇抹黑造謠的完整處理指南,包含實際策略、檢舉步驟、提高成功率技巧以及真實案例參考。

在 Threads 上被抹黑造謠怎麼辦?終極自救與檢舉完全指南

在當今社群媒體時代,Threads 作為 Instagram 的姊妹平台,熱度持續上升。然而,其匿名性或半匿名性也讓它成為不實資訊、抹黑造謠的溫床。當你發現自己無端成為惡意攻擊、虛假指控或名譽毀損的目標時,那種憤怒、無助和焦慮感可想而知。別擔心,這份指南將一步步教你如何冷靜應對、有效蒐證、強力檢舉,並分享成功案例,助你捍衛自己的網路聲譽

第一步:保持冷靜,切勿衝動回擊

  1. 深呼吸,穩住情緒: 看到不實指控的當下,憤怒是正常的,但切記「衝動是魔鬼」。立即回嗆、對罵或情緒化發言,往往正中造謠者下懷,可能讓事態升級,甚至被對方斷章取義利用,模糊焦點。

  2. 不要刪除證據(但可以隱藏): 即使內容讓你非常不舒服,絕對不要立刻刪除該則貼文或留言!這是後續檢舉和可能採取法律行動的關鍵證據。Threads 允許你「隱藏」留言或限制貼文互動(如關閉留言、轉發),這可以暫時減少傷害擴散,同時保留證據。操作路徑:

    • 貼文: 點擊貼文右上角  > 隱藏  限制 > 選擇限制選項(如關閉留言)。

    • 留言: 長按該留言 > 隱藏留言

  3. 評估傷害程度:

    • 貼文的擴散範圍有多大?(按讚數、轉發數、留言數)

    • 內容的惡劣程度如何?(涉及人身攻擊、捏造犯罪事實、嚴重影響工作/生活?)

    • 造謠者是誰?(匿名帳號、認識的人、競爭對手?)

第二步:全面蒐證,建立完整證據鏈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檢舉或提告的成功與否,證據的完整性至關重要。

  1. 完整截圖:

    • 造謠貼文/留言本身: 確保清晰顯示發文者帳號名稱、發文日期與時間、完整的惡意內容、按讚數、轉發數、留言數。

    • 發文者的個人檔案頁面: 證明該帳號確實存在。

    • 相關互動: 如果有其他人附和、散播謠言,或出現威脅性留言,也需一併截圖。

    • 技巧: 使用手機的長截圖功能或電腦截圖工具,確保內容完整。務必包含網址列(如果使用網頁版)或顯示平台是 Threads 的介面元素。

  2. 錄影存證:

    • 開啟手機螢幕錄影功能,從你的個人主頁開始錄製,清晰瀏覽到該則造謠貼文/留言,並展示其所在位置(如在哪則貼文下的留言)。錄影能更動態地證明內容真實存在於平台上,且未被篡改。

  3. 儲存原始連結:

    • 複製造謠貼文或留言的專屬網址連結。

  4. 紀錄時間軸:

    • 明確記下你第一次發現該內容的時間點,以及後續任何變化(例如造謠者編輯貼文、刪除部分留言等)。

  5. 備份到多處:

    • 不要只存在手機裡!將所有截圖、錄影、連結上傳到雲端硬碟(Google Drive, iCloud, Dropbox)、寄到自己的電子郵箱,或存在外接硬碟。確保不會因單一設備故障遺失證據。

  6. (進階)網路存證公證:

    • 若內容極其嚴重,可能涉及法律訴訟,考慮尋求「網路存證公證」服務(台灣有合法執業的數位公證人)。他們能即時將網頁內容、動態過程以符合法律證據效力的方式保存下來。雖然需要費用,但對重大案件是強力保障。

第三步:正式向 Threads (Meta) 平台檢舉

掌握完整證據後,立即採取平台內的檢舉行動。

  1. Threads App 內檢舉步驟:

    • 針對貼文:

      1. 點擊該貼文右上角  圖示。

      2. 選擇 檢舉

      3. 選擇檢舉原因:這是關鍵步驟! 根據造謠內容性質選擇最貼近的選項:

        • 霸凌或騷擾 > 針對我 > 是誹謗或謊言 (最常用且直接相關)

        • 仇恨言論 (若涉及歧視性攻擊)

        • 錯誤資訊 (若涉及公共事務等不實資訊)

        • 自殘、銷售違禁品或暴力 (若捏造此類極端情況)

        • 騷擾 > 針對我 > 名譽攻擊

      4. 根據提示提供更多說明(強烈建議填寫):簡潔、客觀、清晰地描述:

        • 哪些內容是虛假的? (具體指出貼文中的哪句話、哪個指控)

        • 為什麼這是虛假的? (簡要說明事實真相是什麼?例如:「該貼文指控我挪用公款,但事實是我從未經手公司現金,且有薪資單與銀行紀錄可證明收入來源合法」)。

        • 這如何對你造成傷害? (例如:造成精神困擾、名譽受損、影響工作機會等)。

        • 附上證明文件(可選但強力推薦): 如果手上有能快速佐證你清白的文件(例如:法院判決書證明你無罪、公司聲明、官方文件等),可在這一步上傳遮蔽敏感個資後的版本。

      5. 提交檢舉。

    • 針對留言:

      1. 長按該則惡意留言。

      2. 選擇 檢舉

      3. 後續步驟與檢舉貼文類似,選擇適當原因並提供詳細說明。

    • 針對帳號:

      1. 進入造謠者的個人檔案頁面。

      2. 點擊右上角  圖示。

      3. 選擇 檢舉

      4. 選擇原因,例如:發布不當內容  冒充他人 (若冒充你或他人),並提供詳細說明,特別是該帳號發布了哪些具體的抹黑造謠內容(可列出貼文連結或截圖佐證)。

  2. Instagram 協助檢舉(重要!):

    • 由於 Threads 與 Instagram 深度整合,且 Meta 的審核系統相通,有時透過 Instagram 檢舉相關的 Threads 內容或帳號,也是一個有效管道(尤其當 Threads App 內的檢舉流程讓你覺得不夠順暢時)。

    • 方法:

      • 找到該則 Threads 造謠貼文的原始 Instagram 連結(通常在貼文下方有分享到 Instagram 的圖示,點擊後可取得連結)。

      • 打開 Instagram App

      • 將該連結貼到 Instagram 的搜尋欄中,通常可以找到對應的貼文預覽(即使你沒追蹤對方)。

      • 點擊預覽進入類似貼文詳情的頁面(可能會跳轉回 Threads 或顯示在 Instagram 內)。

      • 點擊右上角  > 檢舉,後續流程與 Threads 內檢舉類似,選擇 霸凌和騷擾 > 發布關於他人的虛假資訊 或其他合適選項,並提供詳細說明。

第四步:提高檢舉成功率的關鍵技巧

  • 精準選擇檢舉理由: 不要亂選。霸凌或騷擾 > 是誹謗或謊言 通常是針對個人造謠最直接有效的選項。仇恨言論  錯誤資訊 則視情況選用。

  • 檢舉說明務必具體、清晰、客觀:

    • 具體: 直接引用造謠貼文/留言中的原句,指出哪部分是謊言。例如:「該用戶在 [日期] 的貼文中聲稱『[用戶名] 曾經因詐騙被起訴』,這是完全虛假的陳述。」

    • 清晰: 用簡單明瞭的語句說明事實真相是什麼。

    • 客觀: 避免情緒化字眼(如「這個混蛋」、「惡劣至極」),保持冷靜陳述。重點在於「內容虛假」及「造成傷害」。

    • 附上佐證(如果方便立即提供): 如前所述,上傳遮蔽敏感資訊的證明文件截圖,能大幅提高可信度。

  • 檢舉「內容」而非只檢舉「帳號」: 優先針對具體的造謠貼文或留言進行檢舉。單獨檢舉帳號有時較難成功,除非該帳號是專門用來造謠或屢犯。

  • 必要時,多層次檢舉: 如果該帳號發布了多則造謠貼文,請逐一檢舉每一則違規貼文。對同一則貼文,如果含有不同類型的違規(如既有誹謗又有仇恨言論),可以嘗試用不同理由重複檢舉(但避免短時間內濫用)。

  • 動員信任的朋友協助檢舉(謹慎使用): 如果抹黑內容流傳較廣,可以請了解真相且信任的朋友(不宜過多,避免被視為濫用檢舉)也進行檢舉。請他們同樣提供具體、客觀的檢舉說明(例如:「該內容關於 [你的名字] 的指控 [具體指控] 與我所知的事實不符,且已對其造成困擾」)。重點在於讓平台看到「多人」認為該內容有問題。

  • 耐心等待,追蹤結果: Meta 處理檢舉需要時間(可能數小時到數天)。你可以在 Threads 或 Instagram 的 設定 > 帳號中心 > 檢舉紀錄 查看檢舉狀態。

第五步:若平台檢舉未果或效果不彰,怎麼辦?

  1. 再次檢舉: 如果第一次檢舉後沒有被移除,仔細思考是否檢舉理由選得不夠精準,或說明不夠清楚。調整策略後,嘗試再次檢舉。

  2. 利用 Meta 監管管道:

    • Meta 監督委員會: 這是 Meta 設立的獨立機構,處理平台上有重大爭議的內容決策。但通常只受理涉及重大公眾利益、言論自由爭議等複雜案件,且流程較長。對於一般個人誹謗,通過此管道申訴成功難度較高,但若事關重大可嘗試了解。

    • 資料隱私投訴: 如果造謠內容涉及非法處理你的個人資料(如未經同意公開你的身份證號、住址、病歷等),可向 Meta 提出資料隱私投訴。

  3. 尋求法律途徑(終極手段):

    • 諮詢律師: 如果網路抹黑已對你的名譽、工作、心理健康或生活造成嚴重且具體的損害,平台處理又無效,務必諮詢熟悉網路誹謗、妨害名譽相關法律的律師。

    • 適用法條(以台灣為例):

      • 刑法第 310 條 誹謗罪: 意圖散布於眾,而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之事者。若能證明對方所說為「明知不實」或「完全出於惡意捏造」,且嚴重損害名譽,可提告。告訴乃論,需在知悉犯人時起六個月內提出告訴。

      • 刑法第 309 條 公然侮辱罪: 若內容是粗鄙的謾罵、人身攻擊而非具體事實陳述,可能構成此罪。告訴乃論

      • 民法第 184 條、第 195 條: 請求損害賠償(包括財產上損害如工作損失,及非財產上損害即精神慰撫金)及要求回復名譽(如刪文、公開道歉)。

    • 法律行動流程(簡述):

      1. 律師諮詢與委任。

      2. 蒐集證據(前述的截圖、錄影、存證公證書等)。

      3. 發存證信函: 要求對方限期刪除內容、公開道歉、賠償等。有時此步驟就能迫使對方妥協。

      4. 提出刑事告訴(向警察局或地檢署按鈴申告/提出告訴狀): 若對方涉及誹謗罪或公然侮辱罪。

      5. 提出民事訴訟: 請求損害賠償及回復名譽。可在刑事訴訟程序中附帶提起民事賠償。

    • 注意事項: 法律途徑耗時、耗力、花費金錢,且需承擔舉證責任。務必與律師充分討論勝訴可能性、成本效益及可能風險。

第六步:自我保護與後續處理

  • 強化隱私設定:

    • 檢視並調整 Threads 和 Instagram 的隱私設定:關閉非好友留言、限制能標註你的人、審核貼文標籤等。

    • 考慮將帳號設為不公開(鎖帳)。

  • 考慮公開澄清(謹慎評估):

    • 若謠言影響範圍大且平台未處理,在掌握充分證據且評估風險後,可以在自己的 Threads 或 IG 限動/貼文上,用冷靜、理性、有憑有據的方式進行澄清。只陳述事實真相和展示證據,避免與造謠者隔空交火或情緒性發言。 重點在於讓關心你的人了解真相。這步有風險,可能引起二次討論,需審慎為之。

  • 尋求心理支持: 被抹黑造謠是極大的壓力源。不要獨自承受,向信任的親友傾訴,或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師的協助。

成功案例分享與啟示

  • 案例一(單純平台檢舉成功):

    • 情境: A 小姐被匿名帳號發文指控「私生活混亂,常介入他人感情」,並附上模糊不清的偷拍照(非A小姐本人)。

    • 行動: A 小姐冷靜截圖錄影存證後,立即透過 Threads App 檢舉該貼文,選擇 霸凌或騷擾 > 是誹謗或謊言。在檢舉說明中明確指出:「1. 該貼文指控我介入他人感情純屬虛構,我從未有此行為。2. 所附照片中人物並非本人,可提供我近期清晰生活照比對。3. 此不實指控已對我個人名譽造成嚴重損害,並引發朋友誤解。」並附上幾張自己清晰正面照(遮蔽不相關背景)供比對。

    • 結果: 約 24 小時後,收到 Threads 通知:「經審查,您檢舉的內容已因違反我們的社群守則而被移除。」該貼文消失。

    • 關鍵: 迅速行動、證據完整(包含照片比對)、檢舉理由精準、說明具體清晰。

  • 案例二(檢舉+法律途徑):

    • 情境: B 先生被前商業夥伴 C 在 Threads 發長文指控「詐騙投資款、捲款潛逃」,貼文被大量轉發,嚴重影響 B 先生商譽及新事業籌資。

    • 行動:

      1. B 先生立即進行全面存證:網頁錄影、截圖、連結備份,並付費進行網路存證公證

      2. 透過 Threads 和 Instagram 雙管道檢舉該貼文(理由:霸凌騷擾>誹謗謊言),提供詳細說明並附上能證明資金流向合法、雙方早已結清無債務的合約及匯款紀錄(遮蔽金額等敏感資訊)。

      3. 同時,委任律師。

      4. 平台檢舉結果: Threads 在第一次檢舉後未移除。律師協助撰寫更強力的檢舉說明,引用相關社群守則條文,並強調對現實生活的重大損害。第二次檢舉後數日,貼文被移除。

      5. 法律行動: 律師發存證信函要求 C 公開道歉並賠償。C 置之不理。B 先生遂提出刑事誹謗告訴及民事求償。

      6. 結果: 刑事部分,檢察官調查後(傳喚雙方、比對證據)認為 C 所述與事實不符且造成重大損害,起訴 C 誹謗罪。法院審理後判 C 有罪(易科罰金)。民事部分,法院判決 C 需賠償 B 先生商譽損失及精神慰撫金,並需在其社群公開刊登道歉啟事。

    • 關鍵: 事態嚴重,果斷進行高強度存證(公證)、結合平台檢舉法律行動、有專業律師協助、堅持到底。

結語

在 Threads 上面對抹黑造謠,切記 「冷靜、存證、檢舉、必要時尋求法律」 四大原則。平台檢舉是首要且重要的自救手段,而「完整且有力的證據」與「精準清晰的檢舉說明」是提高成功率的基石。不要害怕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但也需評估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應對策略。這份指南提供你全面的武器與地圖,希望你能有效反擊不實攻擊,守護屬於你的清白與安寧。

推薦您 Threads 負面內容刪除服務

Read More

Instagram 照片被盜用在 Threads 怎麼檢舉?如果失敗該怎麼辦?

關於 Instagram 照片被盜用在 Threads 上如何檢舉,以及檢舉失敗後該怎麼辦的完整指南:

Instagram 照片被盜用在 Threads 怎麼檢舉?如果失敗該怎麼辦? 完整自救指南

發現自己精心拍攝或設計的 Instagram (IG) 照片,未經許可就被他人盜用並張貼在 Threads 上,絕對令人氣憤又無奈。Threads 與 Instagram 同屬 Meta 旗下,但檢舉機制仍有其獨立性。這份完整指南將一步步教你如何有效檢舉 Threads 上的盜圖貼文,並提供萬一檢舉失敗後的應對策略。

第一部分:發現盜圖,立即行動!檢舉 Threads 盜圖貼文步驟

請務必冷靜且迅速地採取以下步驟,以增加檢舉成功的機率:

  1. 保存證據 (絕對關鍵!):

    • 截圖: 立即對 Threads 上盜用你照片的貼文進行完整截圖。確保截圖包含:

      • 盜圖者的 Threads 用戶名稱 (@帳號)。

      • 盜圖貼文的發布日期和時間 (如果顯示)。

      • 貼文的完整內容 (包括你的被盜用照片、任何附加文字或標籤)。

      • 貼文的按讚數、回覆數等互動數據 (作為佐證)。

    • 錄影 (可選但更佳): 除了截圖,用手機錄製一段影片,從你的 Threads 動態或搜尋結果進入該盜圖貼文,清晰展示用戶名稱、貼文內容和互動數據。這能更強力證明該貼文確實存在於 Threads 平台。

    • 保存原始檔案: 確認你擁有被盜用照片的原始檔案(存在手機、電腦或雲端)。這能證明你是照片的原始創作者/擁有者。

    • 你的 IG 原帖連結: 找到並複製你 Instagram 上發布該張照片的原始貼文連結 (URL)。這是最直接的版權證明。

  2. 在 Threads App 內直接檢舉該貼文:

    • 打開 Threads App,找到盜用你照片的那則貼文。

    • 點擊貼文右上角的「」(三個點) 圖示。

    • 在彈出的選單中,選擇「檢舉」。

    • Threads 會提供檢舉原因選項。選擇最相關的原因:

      • 「智慧財產權」或「侵犯我的智慧財產權」: 這通常是最直接且針對版權問題的選項。點選它。

      • 如果沒有明確的智慧財產權選項,可以選擇「冒充」(如果對方假裝是你) 或「其他問題」。

    • 選擇「侵犯我的智慧財產權」後的關鍵步驟:

      • 系統可能會引導你確認是「版權」問題。

      • 說明情況 (必填): 在提供的文字框中,清晰簡要地說明:

        • 你是照片的原始創作者/版權所有者。

        • 照片最初發布在你的 Instagram 帳號上 (貼上你的 IG 原帖連結)。

        • 該 Threads 用戶未經你的許可盜用了這張照片。

        • 要求根據版權法移除該侵權內容。

      • 確認身分: 系統會要求你確認你是版權所有者或其授權代表。誠實勾選。

      • 電子簽名: 輸入你的全名作為電子簽名。

      • 聯絡資訊: 提供有效的電子郵件地址 (Meta 後續可能會透過此信箱聯繫你確認或通知結果)。

    • 提交檢舉: 仔細檢查填寫的資訊後,點擊「提交」或「送出」。

  3. 透過 Meta 版權問題表單檢舉 (更正式,可與 App 內檢舉並行):

    • 這是 Meta 官方處理版權投訴的正式管道,適用於其所有平台(包括 Threads)。

    • 訪問 Meta 的版權報告表單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help/contact/634636770043106 (這是主要且正確的連結)。

    • 選擇「版權」 作為問題類型。

    • 選擇「我是版權所有者或其授權代表」

    • 填寫詳細資訊:

      • 你的資訊: 姓名、電子郵件(務必正確)、地址、電話(可選但建議提供)。

      • 被侵權的內容: 選擇「照片」。

      • 原始作品位置: 選擇「Instagram」,並在下方「提供原始內容的連結」欄位,貼上你的 Instagram 原帖連結

      • 侵權內容位置: 選擇「Threads」。

      • 侵權內容的連結: 貼上盜圖 Threads 貼文的連結。如何取得 Threads 貼文連結?

        • 在 Threads App 打開該盜圖貼文。

        • 點擊右上角「」> 選擇「複製連結」或「分享」>「複製連結」。

      • 侵權描述: 再次簡潔說明盜圖情況(例如:「該 Threads 用戶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了我於 [日期] 發布在 Instagram 的原创照片」)。

      • 聲明: 勾選所有適用的聲明(通常包括你是版權所有者、資訊屬實、善意的陳述等)。請務必誠實填寫,虛假陳述可能涉及法律責任。

    • 電子簽名: 輸入你的全名。

    • 提交: 再次檢查所有資訊無誤後,點擊「提交」。

第二部分:檢舉後等待與追蹤

  • 耐心等待: Meta 處理檢舉需要時間,通常可能需要幾個工作天,繁忙時甚至更長。

  • 檢查郵件: 密切留意你在檢舉時提供的電子郵件信箱。Meta 會透過郵件通知你檢舉結果(受理、需要更多資訊、駁回等)。

  • 檢查 Threads 貼文狀態: 定期查看被檢舉的盜圖貼文是否還在。如果成功,該貼文會被移除,你可能會收到通知。

第三部分:萬一檢舉失敗了,該怎麼辦?

收到 Meta 通知檢舉未通過,或者貼文依然存在,不要灰心。你可以採取以下升級行動:

  1. 仔細檢視失敗原因 (如果 Meta 有提供):

    • 檢查郵件通知,看 Meta 是否說明了駁回原因(例如:資訊不足、未證明版權、被認為是合理使用等)。這將幫助你調整下一步策略。

  2. 補充證據,再次檢舉:

    • 強化版權證明:

      • 如果你有照片的原始高解析度檔案(尤其是包含 EXIF 數據,顯示拍攝時間、裝置等),可以將其作為附件,在 Meta 版權表單 再次提交時提供(如果表單允許上傳附件,或透過郵件回覆提供)。

      • 提供更詳細的創作過程證明(如草稿、分層設計檔、發布前的其他記錄)。

    • 更清晰的說明: 重新撰寫檢舉說明,更精確地指出侵權部分,並明確引用你認為適用的法律依據(如台灣的著作權法)。

    • 嘗試不同檢舉管道: 如果第一次只用 App 內檢舉失敗,這次務必使用 Meta 官方版權表單 再次提交,提供更完整的資訊。

  3. 直接聯繫盜圖者 (謹慎評估風險):

    • 在 Threads 上留言或發私訊 (如果對方開放),保持冷靜、專業且有禮貌 地告知對方:

      • 你發現他未經授權使用了你的照片 (貼上你的 IG 原帖連結)。

      • 這侵犯了你的版權。

      • 要求他立即移除該貼文。

    • 注意: 此舉有風險:

      • 對方可能不理會、狡辯、封鎖你,甚至惡意舉報你騷擾。

      • 絕對避免公開爭吵或言語攻擊,這對解決問題無益,甚至可能反過來對你不利。

      • 評估對方帳號性質(是個人、粉絲頁、商家?)和意圖(是無心分享還是刻意盜用?)再決定是否聯繫。

  4. 在 Instagram 上檢舉對方的帳號 (間接施壓):

    • 如果盜圖者在 Threads 的帳號名稱與其 Instagram 帳號相同或高度相關,且你在 Instagram 上能找到他:

      • 到對方的 Instagram 個人檔案

      • 點擊右上角「」>「檢舉」>「檢舉帳號」。

      • 選擇檢舉原因,例如「冒充他人」(如果他用你的照片假裝是他拍的)或「智慧財產權」/「其他問題」。

      • 在說明中簡述:「此用戶在 Threads (@他的Threads帳號) 上盜用我的 Instagram 照片 ([你的原帖連結]) 並發布,經檢舉 Threads 貼文未果。此行為構成侵權。」並附上你保存的 Threads 盜圖截圖/錄影證據。

    • 目的在於讓 Meta 注意到該帳號的跨平台侵權行為,可能間接促使 Threads 端重新審視或處理。

  5. 公開聲明 (需衡量利弊):

    • 在你的 Instagram 限時動態或貼文 上(避免直接在爭議貼文下留言),公開說明你的照片被哪個 Threads 帳號 (@帳號) 盜用,附上證據截圖,並呼籲粉絲幫忙檢舉該則 Threads 貼文。

    • 優點: 可能引發關注,增加群眾檢舉壓力,促使平台或盜圖者行動。

    • 缺點:

      • 可能引發網路論戰或招致對方支持者的攻擊。

      • 可能為對方帶來更多流量(史特金定律)。

      • 需確保你的指控有充分證據,否則可能涉及誹謗風險。

    • 務必謹慎使用此方法,評估自身情況和承受能力。

  6. 尋求法律途徑 (最終手段):

    • 如果盜圖行為嚴重(例如對方是商家用於營利、持續盜用、造成你重大損失),且上述平台檢舉和溝通均無效:

      • 存證信函: 在台灣,可委託律師發送存證信函給盜圖者(如果可取得其真實身分資訊),正式要求刪除貼文、公開道歉並可能要求賠償。這通常能對個人或小型商家產生威嚇效果。

      • 提起訴訟: 根據《著作權法》,著作權人得請求排除侵害、請求損害賠償(需證明實際損害或對方獲利)。可向地檢署提出刑事告訴(侵害著作權屬非告訴乃論罪),或向民事法院提起侵權訴訟。

      • 蒐集完整證據鏈: 所有之前的截圖、錄影、檢舉記錄、溝通記錄、存證信函副本、你的原始創作證明、損害證明(如有)都需完整保存。

      • 諮詢專業律師: 法律程序複雜且可能耗時費力,務必諮詢熟悉智慧財產權的律師,評估勝訴可能性、成本與效益。

第四部分:預防勝於治療 – 保護你的 IG 照片

  • 添加顯眼水印: 在照片的顯眼位置(但不要破壞構圖)加上包含你 IG 帳號名稱的水印。這是最直接的防盜方式,雖然可能影響美觀,但能有效增加盜圖者去除的難度或降低其盜用意願。

  • 調整帳號隱私設定 (權衡): 將 IG 帳號設為「私人」。這能大幅降低陌生人盜圖的機會,但也會限制你帳號的公開觸及和成長。需根據你的使用目的(個人分享 vs. 創作者/品牌推廣)來決定。

  • 發布較低解析度圖片: 上傳時選擇較低的畫質或尺寸(IG設定中可調整上傳畫質),讓盜圖者無法取得高畫質檔案用於其他印刷或高品質展示。

  • 在貼文說明中註明版權: 清楚寫明「版權所有,請勿轉載」或「未經許可,禁止使用」等字樣。雖然法律效力在於創作完成即擁有,但這是明確的聲明。

  • 使用版權監測工具 (進階/商業考量): 有些線上服務或軟體(如 Google 以圖搜圖、TinEye 或付費的版權監測平台)可以協助你追蹤圖片在網路上的使用情況。

總結與重要提醒:

  1. 證據是王道: 發現盜圖第一時間務必完整截圖/錄影存證!這是所有後續行動的基礎。

  2. 優先使用官方管道: 立即透過 Threads App 內檢舉和 Meta 版權表單進行正式檢舉,提供清晰的說明和你的原帖連結。

  3. 保持冷靜與專業: 無論是對平台檢舉或聯繫盜圖者,保持理性陳述事實,避免情緒化用語。

  4. 檢舉失敗不氣餒: 分析原因,補充更強力的證據(如原始檔案、EXIF),嘗試再次檢舉或升級管道(檢舉對方IG帳號、公開聲明)。

  5. 法律是最終手段: 對於惡意或商業侵權且屢勸不聽者,諮詢律師考慮發存證信函或採取法律行動。

  6. 長期預防: 考慮添加水印、調整發布策略,降低未來被盜用的風險。

保護自己的創作心血需要耐心和堅持。依照這份指南的步驟,系統性地採取行動,能最大化你成功移除盜圖內容並捍衛自身權益的機會。祝你順利解決問題!

尋求版權侵權律師

Read More

推銷公司的抹黑帖文被爆料在 Threads 上該怎麼處理?

針對「Threads上出現抹黑公司推銷帖文」的完整危機處理指南:

Threads 抹黑帖文危機處理:企業完整自救指南

在當今社群媒體主導輿論的時代,負面訊息,尤其是惡意的抹黑帖文,傳播速度驚人。當你發現公司的推銷服務或產品在 Meta 旗下的 Threads 平台上被不實攻擊、抹黑時,如何有效且專業地應對,將直接影響品牌聲譽與客戶信任。這份指南提供從偵測到行動的完整步驟,協助你化危機為轉機。

核心原則:冷靜、迅速、透明、證據導向、以客戶為中心

階段一:緊急評估與內部確認 (黃金72小時內)

  1. 確認訊息來源與真偽:

    • 截圖存證: 第一時間對抹黑帖文、相關留言、發布者帳號資訊進行完整截圖(包含時間戳記)。使用手機內建功能或專業截圖工具。

    • 檢視內容: 仔細閱讀抹黑內容。具體指控是什麼?是個人體驗抱怨,還是有組織的惡意攻擊?內容是否有事實依據?還是純屬捏造或扭曲?

    • 調查發布者: 檢視發布者的 Threads 帳號。是真實用戶?新創帳號?競爭對手?不滿客戶?網路打手?其過往發文紀錄是否有類似行為?這有助於判斷動機與規模。

    • 內部查證: 立即將指控內容與相關部門(業務、客服、法務、行銷)核對,確認指控是否屬實、部分屬實,或完全虛構。找出任何可能與指控相關的真實案例(即使被扭曲)。

  2. 評估影響範圍與風險:

    • 擴散程度: 該帖文有多少按讚、留言、轉發?是否被有影響力的帳號轉發?是否已擴散到其他平台(Facebook, Instagram, Dcard, PTT 等)?使用社群監測工具或手動搜尋關鍵字。

    • 輿情風向: 留言區的風向如何?是普遍支持抹黑言論,還是有理性聲音或支持者?是否有媒體關注的跡象?

    • 潛在損害: 評估此抹黑對品牌形象、客戶信任、銷售業績、股價(若為上市公司)、員工士氣的潛在傷害等級。是局部小風波,還是可能引發全面危機?

  3. 成立危機處理小組:

    • 立即召集核心成員:公關發言人、行銷主管、法務顧問、客服主管、高層決策者。

    • 明確分工:誰負責對外溝通?誰負責證據蒐集與法律程序?誰負責內部資訊統整與員工溝通?誰監控輿情?

階段二:制定應對策略與行動

  1. 決定回應層級與方式 (關鍵決策):

    • 不回應: 僅適用於極度輕微、影響力極小、且明顯是無理取鬧或單一事件,回應反而可能放大問題的情況。但需持續監控。

    • 官方帳號公開回應:

      • 即時澄清 (針對嚴重不實指控): 若指控嚴重失實且快速擴散,應在24-48小時內於公司官方 Threads 帳號發布簡短、有力、基於事實的初步聲明。重點在於表明「已獲悉、高度重視、正在調查中、將儘速說明」,展現負責態度,安撫大眾情緒。避免過早陷入細節爭辯。

      • 完整聲明 (掌握證據後): 待內部調查完成、掌握充分證據後,發布正式、詳盡的澄清聲明。必須:

        • 具體回應指控: 逐點駁斥不實資訊,提供事實依據(數據、合約、通聯紀錄、第三方證明等,注意隱私保護)。

        • 態度誠懇: 即使對方惡意,保持專業與冷靜。若有部分屬實(如個別業務員不當行為),坦承並說明已採取的改正措施。

        • 證據說話: 附上可公開的佐證資料(圖片、連結、聲明稿PDF)。避免情緒化字眼。

        • 明確立場: 譴責不實言論與抹黑行為,強調公司對誠信與客戶權益的重視。

        • 行動呼籲: 提供客戶正式申訴管道(客服電話、信箱、官方網站表單),鼓勵有疑慮者直接聯繫。

    • 私訊溝通 (針對特定發布者): 若判斷發布者是誤解或單一不滿客戶,可嘗試透過 Threads 私訊功能(若對方開放)進行理性、誠懇的溝通,了解其訴求,提供解決方案。全程保留對話紀錄。若溝通成功,可禮貌請求對方刪文或發布澄清說明。

    • 尋求平台協助:

      • 檢舉違規內容: 立即向 Threads (Meta) 平台檢舉該帖文,明確指出違反的社群守則條款(如:散布不實資訊、誹謗、騷擾、冒充等)。提供詳細說明與截圖證據。Meta 審核後可能移除內容或對帳號處分。

      • 提交正式申訴 (針對嚴重侵權): 若涉及商標侵權、嚴重誹謗,可研究 Meta 官方的版權或商標申訴管道,提交更正式的法律文件。

    • 法律行動:

      • 諮詢律師: 對於情節重大、造成實質損害、證據確鑿的惡意抹黑,立即諮詢專業律師(熟悉網路誹謗、妨害名譽、公平交易法等)。

      • 蒐集與保全證據: 律師可協助進行更具法律效力的證據保全(如網頁公證)。

      • 發函警告: 律師發出存證信函或律師函,要求發布者限期刪文、道歉、澄清。

      • 提起訴訟: 若警告無效或損害嚴重,考慮提起民事訴訟(求償)或刑事告訴(誹謗罪等)。此為最後手段,需權衡時間成本、費用與可能引發的公關效應。

  2. 積極管理輿論與溝通:

    • 官方管道統一發聲: 所有對外訊息由指定發言人透過官方 Threads 帳號、官網、新聞稿發布,確保口徑一致。避免內部員工私下回應。

    • 主動回應留言 (精準、理性): 在官方聲明下方及重要的討論串中,由專人以公司官方帳號理性回覆具代表性或關注度高的留言。提供澄清、導引至正式聲明或客服管道。避免與網民筆戰或陷入情緒對立。

    • 善用「愛心」與「轉發」: 對支持公司、理性分析的第三方留言或澄清帖文按「愛心」或「轉發」,讓正面聲音被看見,平衡輿論。

    • 與媒體溝通 (若有必要): 若事件已引起媒體關注,主動提供公司正式聲明稿給相關記者,掌握話語權。避免「不予置評」。

    • 內部員工溝通: 第一時間向內部員工說明情況、公司立場與應對措施,提供統一說法(Q&A),避免員工因不知情而誤傳訊息或士氣受挫。員工可以是重要的品牌倡導者。

階段三:長期聲譽修復與預防

  1. 持續監控與後續跟進:

    • 持續使用社群監聽工具追蹤相關關鍵字,關注抹黑帖文後續發展、新出現的討論、媒體報導。

    • 監測平台檢舉結果,必要時再次檢舉或申訴。

    • 追蹤法律程序進度(若有)。

    • 關注客戶反饋,特別是透過客服管道進來的詢問,確保妥善處理。

  2. 強化正面內容與客戶關係:

    • 增加優質內容輸出: 在 Threads 及其他平台持續發布有價值的內容(產業知識、成功案例、客戶見證、企業社會責任活動),提升品牌正面形象,稀釋負面影響。

    • 鼓勵滿意客戶發聲: 在事件平息後,可適度(非刻意)鼓勵真實的滿意客戶分享正面體驗,但需自然真誠,避免造假引發反效果。

    • 檢視與改進: 若抹黑內容涉及部分真實問題(如某項推銷流程不清、某位業務員行為不當),必須徹底檢討內部流程、加強員工訓練、改善服務品質,從根源解決問題,避免重蹈覆轍。並將改進措施適度對外溝通。

  3. 建立預防機制:

    • 完善社群媒體政策: 制定明確的員工社群媒體使用規範。

    • 投資社群監測: 建立常態性的社群輿情監測系統,及早發現潛在危機。

    • 制定危機應變計畫 (Crisis Management Plan): 將此次經驗納入,制定更完善的危機處理 SOP,涵蓋不同平台(尤其 Threads 這類新興平台)、不同類型的危機情境,並定期演練更新。

    • 強化法律防護網: 與法律顧問保持良好關係,了解網路誹謗相關法規及蒐證要領。

    • 提升客戶滿意度與溝通: 暢通且有效的客戶服務管道,能第一時間化解不滿,減少負面評價在公開平台爆發的機會。

重要注意事項:

  • 絕對不要做的事:

    • 情緒化回擊或謾罵: 這只會火上澆油,損害專業形象。

    • 刪除或隱藏所有負面留言 (除非明顯違規): 過度控評會引發「心虛」、「打壓言論」的質疑。

    • 說謊或掩蓋事實: 網路時代真相極易被挖出,誠信破產的代價最高。

    • 忽視或拖延: 在社群時代,沉默常被解讀為默認。

    • 未經同意公布個資: 此舉違法且極度不智。

  • 證據就是一切: 從發現的第一刻起,系統性、完整地蒐集與保存所有相關證據(截圖、錄影、網頁存證、對話紀錄)。

  • 尋求專業幫助: 若內部資源或經驗不足,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公關公司或法律顧問的協助。

  • Threads 特性: 注意 Threads 與 Instagram 深度整合,內容易擴散;其用戶可能更年輕、對話更即時隨性。回應需適應平台調性,但仍需保持專業核心。

  • 區分「抹黑」與「負評」: 並非所有負面聲音都是抹黑。真實的客戶抱怨應以客戶服務思維優先處理,真誠道歉並解決問題,而非視為攻擊。

結論:

Threads 上的抹黑危機,考驗企業的應變速度、溝通智慧與核心價值。遵循「冷靜評估、快速行動、透明溝通、證據為本、客戶優先」的原則,並善用本指南的步驟,能有效控制損害、澄清事實,甚至轉化為展現企業責任感與韌性的契機。記住,危機處理的最終目標不僅是「滅火」,更是修復信任,並從中學習成長,讓品牌更加穩健。

推薦 Threads 負面貼文刪除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