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起訴,新聞能撤下嗎?

以下是關於「若不起訴,新聞能撤下嗎?」的詳細法律與實務分析:

一、新聞撤下的核心爭議:法律依據與媒體責任

在法律框架中,新聞媒體受「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保障,但同時受「真實性原則」「公共利益原則」及「禁止侵害他人權利」等限制。若新聞內容涉及 誹謗、不實報導、侵犯隱私 等違法情事,理論上可要求撤除;反之,若內容合法,媒體無義務配合撤稿。
關鍵問題在於:

  1. 不起訴是否等同內容合法?
    不起訴可能因「證據不足」或「情節輕微」,不代表報導內容必然合法。

  2. 如何證明內容違法?
    未經司法判決,需依其他途徑(如行政裁罰、媒體自律機制)舉證。

二、不起訴時撤下新聞的可行策略

(一)協商撤稿:媒體自律與公關施壓

  • 適用情境
    報導存在「非惡意錯誤」(如引用數據偏差、誤解當事人聲明),尚未構成誹謗或侵權。

  • 操作方式

    1. 直接聯繫媒體

      • 提供官方文件、事證(如會議紀錄、修正聲明),要求更正或補充說明。

      • 強調錯誤報導對個人名譽、企業商譽的具體損害(如股價下跌、客戶流失)。

    2. 透過第三方介入

      • 委託律師發函,引用《民法》第195條(人格權侵害)、第184條(侵權責任)主張權利。

      • 結合公關團隊協調,以「避免輿論爭議」為由,提出撤稿交換條件(如後續正面報導)。

  • 實務障礙
    多數媒體為維持公信力,傾向「更正」而非「撤稿」,除非能證明其明顯疏失。

(二)平台投訴:依網路服務條款檢舉

  • 適用情境
    新聞刊載於網路平台(如新聞網站、社群媒體),內容涉及 侵害名譽權、隱私權

  • 法律依據與操作

    1. 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1條(台灣):

      • 當事人可要求網站刪除「不正確或違法蒐集之個資」。

      • 需提交身分證明、具體指出侵權內容(如公開家庭住址、病歷紀錄)。

    2. 依平台自律規範(如Facebook社群守則、Google移除政策):

      • 主張內容違反「仇恨言論」「虛假資訊」等條款,申請下架。

      • 需附第三方查核報告(如事實查核中心認定為假新聞)。

  • 限制與風險

    • 平台審查標準模糊,可能拒絕主觀爭議內容。

    • 下架範圍限於單一平台,無法阻止其他轉載。

(三)行政申訴:向主管機關舉發

  • 適用情境
    報導涉及 虛假訊息、違反新聞倫理(如未平衡查證、惡意誘導)。

  • 操作流程(以台灣為例):

    1. 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投訴

      • 主張媒體違反《衛星廣播電視法》第27條(事實查證義務)。

      • 若查證屬實,NCC可要求業者改正或處以罰鍰。

    2. 向地方新聞主管機關檢舉

      • 例如指控平面媒體違反《出版法》第33條(妨害公序良俗)。

  • 實務挑戰

    • 行政調查耗時(通常需1~3個月),且舉證門檻高。

    • 主管機關裁罰多限於「警告」或「限期改正」,未必直接促成撤稿。

(四)輿論反制:降低新聞影響力

  • 適用情境
    無法強制撤稿時,透過聲量管理減少擴散。

  • 具體手段

    1. SEO優化與反向操作

      • 發布大量正面新聞稿、專訪、澄清聲明,擠壓原報導的搜尋排名。

      • 購買關鍵字廣告(如Google Ads),導流至官方澄清頁面。

    2. 社群媒體攻防

      • 與KOL、網紅合作釋出有利訊息,引導輿論風向。

      • 監控並回擊惡意轉發,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檢舉散布謠言者。

三、不起訴撤稿的局限性

  1. 缺乏司法強制力

    • 未經法院判決,媒體可主張「合理查證」抗辯(參照台灣《刑法》第310條第3項),拒絕撤稿。

    • 平台通常要求「司法認定」才永久下架內容。

  2. 二次傳播難以根除

    • 即使原始新聞下架,其他媒體「合理引用」、網友備份截圖仍可能持續傳播。

    • 依《著作權法》主張「禁止轉載」亦難執行,因新聞事實不受著作權保護。

  3. 公關成本高昂

    • 輿論反制需長期投入資源,中小企業或個人往往難以負擔。

四、法律與實務建議

  1. 事前預防重於事後救濟

    • 建立媒體監測系統,即時發現不實報導。

    • 與主流媒體保持溝通管道,縮短危機反應時間。

  2. 分階段應對策略

    階段行動重點
    24小時內蒐集證據(截圖、錄影)、發送存證信函要求媒體更正
    72小時內向平台提交侵權通知、啟動SEO反制
    一週內評估是否提起「假處分」聲請(緊急下架),或轉向行政申訴
  3. 跨境爭議的特殊考量

    • 若報導來自境外媒體(如香港《蘋果日報》歷史檔案),需依當地法律救濟(如香港《誹謗條例》),實務上難度極高。

    • 可要求台灣ISP業者屏蔽境外侵權網站(依《著作權法》第90條之12)。

五、結論

「不起訴」狀態下要求撤下新聞,需結合 法律手段、媒體協商、輿論攻防 三方策略,且成功率取決於「違法事證強度」與「公關資源投入」。
最關鍵步驟

  1. 委任律師評估「報導違法性」,釐清是「民事侵權」或「刑事誹謗」。

  2. 針對媒體屬性(傳統媒體 vs. 網路平台)制定差異化策略。

  3. 若最終無法撤稿,至少爭取「平衡報導」或「澄清聲明」,降低長期負面影響。

希望以上分析符合您的需求。如需針對特定地區(如香港、澳門)的法律細節補充,請向我們進一步諮詢。

立即下架新聞

免費下架新聞指南

Read More

在香港,如何應付酸民的言語攻擊?

在香港應對網絡酸民言語攻擊的全面指南

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網絡文化活躍,但伴隨而來的「酸民」(即惡意留言者)問題也日益普遍。面對言語攻擊,如何保護自身權益並維持心理健康?以下從法律、心理、技術與社會層面提供系統性策略:

一、心理層面:建立自我防護機制

1. 認知重構:區分「意見」與「攻擊」

  • 理性判斷動機:酸民行為多源於宣洩情緒、尋求關注或投射自卑感。可自問:「這則留言是否針對事實,還是純粹情緒發洩?」

  • 案例參考:香港知名KOL「試當真」成員曾分享,面對惡意留言時,會先檢視內容是否具建設性,若無則歸類為「噪音」不予回應。

2. 情緒隔離技巧

  • 延遲反應法:強制等待30分鐘再決定是否回覆,避免情緒化互動。

  • 物理抽離:關閉通知或暫時登出帳號,阻斷負面訊息流。

  • 支持系統:與信任朋友討論感受,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等機構提供24小時情緒支援熱線(2389 2222)。

3. 正向心理建設

  • 量化影響力:計算正面與負面留言比例,多數情況惡意留言僅占少數。

  • 角色切換練習:自問「若摯友被攻擊,我會如何安慰?」將同理心用於自身。

二、法律層面:善用香港法規維權

1. 刑事層面檢視

  • 《刑事罪行條例》第161條「有犯罪或不誠實意圖而取用電腦」:適用於系統性騷擾或入侵帳號行為。

  • 《侵害人身罪條例》第24條「恐嚇罪」:若留言含死亡威脅或暴力恐嚇,可報警處理。

  • 《簡易程序治罪條例》第23條「滋擾行為」:適用於長期跟蹤騷擾。

2. 民事追償途徑

  • 《誹謗條例》:若虛假陳述損害名譽,可委託律師發信要求刪文或索償。

  • 《個人資料(私隱)條例》:若被公開私人資料(如「起底」),可向私隱專員公署投訴。

3. 實務操作步驟

  • 證據保存:使用網頁存檔工具(如Wayback Machine)截圖,記錄IP位址與時間戳。

  • 平台舉報:香港主要平台如連登(LIHKG)設有檢舉機制,需具體引用違規條款。

  • 執法流程:向警務處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報案時,需提供完整證據鏈。

三、技術防護:降低攻擊可及性

1. 帳號安全強化

  • 啟用雙重認證,定期更換密碼。

  • 使用匿名化工具(如VPN)分隔公私身份。

2. 內容過濾策略

  • 關鍵字屏蔽:設定「廢青」、「狗」等常見侮辱詞彙過濾清單。

  • AI輔助工具:試用Google Jigsaw的「Perspective API」自動識別毒性內容。

3. 平台功能運用

  • 限制互動對象:Facebook「限制對象」功能可隱藏非好友留言。

  • 建立白名單:YouTube允許設定「核准留言者」優先顯示。

四、社會層面:建構支持網絡

1. 社群互助機制

  • 加入「HK01」等媒體的讀者群組,集體檢舉惡意帳號。

  • 參與數碼港舉辦的「網絡安全工作坊」,學習防禦技巧。

2. 公眾人物示範

  • 參考藝人姜濤處理網絡攻擊的方式:公開呼籲粉絲勿參與罵戰,轉化負能量為慈善行動(如「以惡評換捐款」活動)。

3. 推動網絡素養教育

  • 支持民間組織如「鍵盤戰線」舉辦的講座,推廣理性對話文化。

  • 在校園推動「數碼公民課程」,培養年輕世代批判思考能力。

五、情境應對策略

1. 輕微挑釁(如「收皮啦」)

  • 冷處理:無視是最有效策略,避免提供「情緒回饋」。

  • 幽默化解:回應「多謝關心,我仲未需要退休」淡化敵意。

2. 人身攻擊(涉及外貌、家庭)

  • 公式化回應:統一使用「已轉交法律團隊跟進」聲明。

  • 平台檢舉:Instagram對外貌羞辱採取「零容忍」,檢舉成功率達78%。

3. 組織性攻擊(集團洗版)

  • 批量檢舉:使用Facebook「批量選擇」功能一次舉報多則留言。

  • 法律行動:2021年香港法院曾判決「Telegram群組管理員」需為成員誹謗言論連帶負責。

六、長期預防措施

  1. 數位足跡管理:定期Google自己姓名,要求搜尋引擎刪除過時內容。

  2. 心理韌性訓練:參加「靜觀認知療法(MBCT)」課程,提升抗壓能力。

  3. 公關形象建構:主動發布正向內容,利用SEO壓制負面搜尋結果。

結語:從個人防衛到社會責任

應對酸民不僅是個人課題,更需社會協力。香港可借鏡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中「網路性別暴力」防治條款,推動專項立法。個人層面,保持「重視但不糾結」的態度,方能維繫網絡參與的積極性。記住:酸民的影響力,永遠取決於你賦予它的權重。

立即處理酸民負面內容

Read More

刪除 Google 上惡意評論的 3 種方法!也介紹了四種解決方案

口碑和聲譽對實體店的管理有很大的影響。隨著網路的廣泛使用,許多實體企業(如餐廳和整形診所)都在向Google提交口碑評論和評分。

好的評論會給用戶留下正面的印象。但不幸的是,並非所有評論都是好的。

尤其是許多實體店家因為惡意口碑評論而遭受了重大損失。對這些評論做出快速回應非常重要。

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三種刪除 Google 上的惡意評論的方法。我們也會介紹處理評論的方法,請參考。

在本文中

  • 刪除 Google 評論的 3 種方法
    • 在 Google 搜尋上檢舉
    • 透過您的 Google 商家檔案進行檢舉
    • 透過Google地圖檢舉
  • Google 允許刪除的評論
    • 垃圾內容和欺騙性內容
    • 限制內容
    • 不相關的內容
    • 非法內容
    • 色情內容
    • 危險或貶損內容
    • 恐怖主義內容
    • 冒充
    • 利益衝突
    • 虛假資訊內容
    • 發布難以理解或重複的內容
    • 個人資訊
  • Google 上無法刪除的評論範例
    • 只有星號而沒有評論的評論
    • 難以驗證的評論
    • 個人評論
  • 刪除 Google 評論時的注意事項
    • 每則評論僅可申訴一次
    • 了解刪除並不能保證
    • 我無法給出舉報的理由
  • 如何處理負面的谷歌評論
    • 誠實回應負評
    • 增加正面評價的數量
    • 增強您的 Google 商家檔案
    • 諮詢處理聲譽損害的公司
  • 如何在 Google 地圖上獲得更多優質評論
    • 直接向顧客徵求評論
    • 創造一個鼓勵評論的環境
    • 增強您的 Google 商家檔案
  • 摘要:刪除 Google 評論時要小心

刪除 Google 評論的 3 種方法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刪除 Google 上發布的惡意評論的三種方法。

  1. 在 Google 搜尋上檢舉
  2. 透過您的 Google 商家檔案進行檢舉
  3. 透過Google地圖檢舉

在 Google 搜尋上檢舉

首先,您可以透過 Google 搜尋進行檢舉。

檢舉步驟如下:

  1. 在 Google 上搜尋目標商家
  2. 在商家描述部分選擇“Google評論”
  3. 點擊您想要刪除的評論
  4. 從右側的三個點中選擇“檢舉評論”
  5. 在「檢舉評論」下選擇您追蹤的違規類型

此方法不需要您擁有 Google 商家檔案。您可以從普通帳戶申請。

透過您的 Google 商家檔案進行檢舉

接下來,如果您已註冊 Google 商家檔案,我們將向您展示如何執行此操作。

若要透過您的 Google 商家檔案檢舉商家,請依照以下步驟操作:

  1. 從您的 Google 商家檔案中選擇“評論”
  2. 選擇“舉報不當評論”
  3. 選擇您要刪除的評論
  4. 點擊“發送”按鈕

如果您有 Google 商家檔案,則可以透過四個步驟請求刪除。

請注意,雖然刪除內容最多需要三個工作天,但實際上可能需要更長。

透過Google地圖檢舉

您也可以透過 Google 地圖檢舉評論。

報告 Google 地圖上的問題有三個步驟:

  1. 在 Google 地圖上搜尋商家名稱
  2. 選擇您要刪除的評論
  3. 點擊三個點中的“檢舉評論”

您可以輕鬆地要求從 Google 地圖中刪除。

請注意,此方法與其他方法沒有什麼不同,可能不會立即刪除。

Google 允許刪除的評論

您可以透過 Google 要求刪除評論,但這並不意味著所有評論都會被刪除,即使它們包含負面內容。

即使評論是負面的,如果是真的,您的刪除請求很可能不會被批准。

現在,我們將根據Google政策介紹Google將刪除的12條評論。

  1. 垃圾內容和欺騙性內容
  2. 限制內容
  3. 不相關的內容
  4. 非法內容
  5. 色情內容
  6. 危險或貶損內容
  7. 恐怖主義內容
  8. 冒充
  9. 利益衝突
  10. 虛假資訊內容
  11. 發布難以理解或重複的內容
  12. 個人資訊

垃圾內容和欺騙性內容

Google 要求評論必須基於真實的體驗。

因此,透過重複發布相同評論或發布虛假資訊進行「惡意評論」構成垃圾內容或虛假評論。

如果內容明顯毫無根據並造成不便,則可能會被刪除。

限制內容

在某些地區受到限制的產品的評論屬於限制內容,無法發布。

具體來說,以下產品受到監管:

  • 酒精
  • 菸草
  • 衛生和醫療設備
  • 賭博
  • 管制藥品
  • 成人服務
  • 金融服務

這些產品的評論將被刪除。

不相關的內容

與發布商店完全無關的內容也將被刪除。

具體來說,例子包括在餐廳評論部分發布的完全不相關的公司的照片和投訴。

任何被認為完全不相關的內容都將被刪除。

非法內容

非法內容也違反 Google 政策。

主要違法內容如下:

  • 侵害他人合法權利(包括版權)的圖片或內容
  • 性虐待內容
  • 任何以性方式描繪兒童的內容
  • 描述危險或非法活動(例如強姦)的內容
  • 毒品和其他非法商品和服務
  • 描繪暴力畫面或宣揚暴力的圖片

此類內容是非法的,將被刪除。

色情內容

露骨的色情內容也將被刪除。

以下內容被視為露骨色情內容:

  • 色情或淫穢圖片或文字
  • 宣揚或鼓勵暴力或血腥的內容

此類露骨色情內容也將被刪除。

危險或貶損內容

危險或誹謗性內容也違反 Google 政策。

具體來說,這包括威脅或傷害特定人的冗餘表達,以及發布構成羞辱或騷擾的內容。

此外,辱罵或威脅個人或團體的評論也將被刪除。

恐怖主義內容

恐怖主義評論也被禁止,一發現就會被刪除。

這也包括代表恐怖分子撰寫的評論。

冒充

冒充其他公司會使其他用戶感到困惑,並可能導致提供有害訊息,因此將被刪除。

此外,即使證明訊息正確,您也不能冒充他人傳送。因此,複製並發布他人發布的信息也是被禁止的。

利益衝突

涉及利益衝突的問題(例如競爭對手商店故意撰寫負面評論)也將被刪除,因為它們違反了 Google 政策。

為了一己利益而散播假資訊操縱輿論,會導致向用戶提供不正確的資訊。這種騷擾行為是不公平的,並且可能會破壞競爭

這類評論是 Google 禁止的,將會被刪除。

虛假資訊內容

包含誤導性事實性資訊的評論可能會被刪除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在 Google 上發表評論,因此可能會發布不基於實際體驗或包含惡意虛假資訊的評論。

如果此類口碑評論傳播開來,可能會影響商店或服務的信譽,從而導致業務受損。

如果您發現某條評論含有虛假訊息,請使用 Google 的「舉報不當內容」功能具體解釋不正確的事實。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支持證據,刪除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發布難以理解或重複的內容

包含一串無意義字詞或重複發布相同內容的評論也會被刪除,因為它們違反了Google 政策。

例如,像「aaaaaaaaaa」這樣毫無意義的字串或與您公司提供的工作類型完全無關的內容可能會阻止讀者查看其他有用的評論。

如果您發現任何類似內容,請使用 Google 地圖上的報告功能要求將其刪除。獲得順利回應的關鍵是明確指出這是重複評論。

個人資訊

如果評論包含第三方的個人訊息,例如其姓名、地址或電話號碼,則可能被視為侵犯隱私,並可能根據 Google 政策被刪除。

例如,如果寫出員工或客戶的真實姓名,或故意洩露個人識別訊息,就很容易引發騷擾或麻煩,並可能對公司聲譽造成負面影響。

若要解決此問題,請點擊「從 Google 搜尋中刪除個人資訊或人肉搜尋內容」進行申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您清楚地描述資訊如何識別您以及可能帶來哪些不利影響,您的資訊就更有可能被刪除。

Google 上無法刪除的評論範例

Google 評論可能會繼續作為評論者的意見發布,除非它們明顯違反了準則。即使您對某些部分內容不滿意,也不保證會立即刪除。

這裡我們將介紹一些被認為難以刪除的典型評論類型。

  1. 只有星號而沒有評論的評論
  2. 難以驗證的評論
  3. 評論僅代表個人觀點

只有星號而沒有評論的評論

如果評論僅包含星級評定,則通常很難刪除它們。

如果沒有附加評論,則無法確定評價是否合法惡意。

即使評分較低且對商店不利,由於無法確認評分依據,因此很難將其刪除。

難以驗證的評論

如果無法客觀判斷所發佈內容的真實性,則該評論被刪除的可能性較小。

作為第三方,谷歌沒有權力或手段來確定發布的體驗或印像是否屬實。例如,「服務很差」或「等待時間很長」等陳述是基於顧客的主觀意見,很難證明它們是否是虛假的。

即使您認為它不合適,也很難將其刪除,除非它明顯違反 Google 政策。

評論僅代表個人觀點

如果內容只是使用者的個人觀點,則不會被刪除。

例如,「我不喜歡食物的調味」或「氣氛不適合我」等評論只是被認為是一個人的主觀意見,即使從餐廳的角度來看這些評論是負面的。

如果連這樣的評論都能刪除,評論的可信度就很容易受損,刪除請求一般也不會被接受。

然而,如果評論包含事實上的錯誤訊息故意誹謗,則可能會因違反我們的準則而被刪除。

如果您不確定某些內容是否符合刪除條件,您可能需要考慮在必要時進行檢舉。

刪除 Google 評論時的注意事項

嘗試刪除 Google 評論時,請記住以下三件事:

  1. 每則評論僅可申訴一次
  2. 了解刪除並不能保證
  3. 我無法給出舉報的理由

每則評論僅可申訴一次

請限制每次評論只申請一個。重複申請不會改變結果,並可能被視為滋擾並導致您的帳戶被刪除。

評論刪除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生效。請注意,不要因為您的申請暫時沒有反映出來而倉促申請兩次以上

如果評論沒有消失,請改變你的出發點並考慮“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增加正面評論的數量?”

了解刪除並不能保證

此外,即使您要求 Google 刪除,也不能保證該要求會被接受。我們只會刪除那些我們認為違反 Google 政策的評論

僅僅因為您對內容不滿意並不意味著它會被刪除。例如,有關商店、員工或服務的評論,如“產品品質差”或“員工態度差”,不太可能被刪除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如下:

  • 無法確定評論內容是否為最新內容
  • 在客戶體驗方面,很難確定哪一方是正確的

因此,請注意,即使您要求刪除,也不會被推翻。

此外,透過使用評論管理工具,您可以提出一次性重新審核請求。申訴完成後,您將透過電子郵件收到結果。

此時,如果確定其違反了 Google 政策,它將被刪除,但不一定會被批准。

請注意,您只能提交一次刪除請求。

我無法給出舉報的理由

當要求刪除 Google 評論時,您不能說明報告的原因。請注意,雖然您可以選擇違規行為,但不能輸入詳細資料。

因此,Google 不可能完全理解刪除請求背後的意圖。如果您不溝通問題,Google 可能會認為沒有問題。

如何處理負面的 Google 評論

最後,如果您的評論沒有被刪除,您可以做以下四件事。

  1. 誠實回應負評
  2. 增加正面評價的數量
  3. 增強您的 Google 商家檔案
  4. 諮詢處理聲譽損害的公司

誠實回應負評

首先,誠實地回應負面評論很重要。真誠地回應可以大大改變你給人的印象,讓他們認為你很有禮貌並且願意傾聽他們所說的話。

決定刪除負評是可以的,但也存在可以透過真誠面對將負評轉化為好評的情況。

當然,如果評論包含毫無根據的訊息,最好要求將其刪除。

然而,如果有哪怕一絲改進的空間,請嘗試禮貌地回應。

增加正面評價的數量

如果差評不會被刪除,那麼增加好評的數量是一個好主意。

整體而言,正面評價越多,對商店的印象就越好。與其專注於處理一則負評,不如專注於增加正面評價的數量,這將在中長期產生正面的影響。

但是,您絕不應該要求虛假用戶創建正面評論或自己撰寫正面評論。

牢記您提供的服務,並努力以自然的方式增加高品質的口碑評論。

增強您的 Google 商家資料

擁有出色的 Google 商家資料也很重要。

您的 Google 商家資料上的內容也可能會根據使用者貼文自動產生。因此,此處包含的資訊可能與事實不同。

因此,店主有必要事先填寫自己店舖的詳細資料。

此外,提供有關您商店的詳細資訊也有助於提高其可信度。這也會吸引用戶。

如果您不確定如何註冊和管理您的 Google 商家資料,您也可以使用營運代理服務。

仔細選擇公司後,可以考慮使用營運代理服務。

諮詢處理聲譽損害的公司

向專門處理謠言損害的公司進行諮詢也可能有效。採取措施防止聲譽損害的公司擁有豐富的業績記錄和經驗,因此您可以期待他們採取適當的措施

在 ORMB.,我們幫助遭受聲譽損害的公司保護其品牌並幫助他們快速解決問題。

怎麼做才能快速解決問題?我們精心策劃策略以防止失去信任。

如果您的聲譽受損,請隨時聯絡我們公司 ORMB

如何在 Google 地圖上獲得更多優質評論

Google 地圖上的評論對使用者造訪您商店的動機和對您的信任有很大影響。為了傳達商店或服務的吸引力,最好不斷發布有意義的正面評論,但這些評論並不一定是自然而然的。

這裡我們將介紹一些創造增加口碑評論環境的具體想法和方法。

  1. 直接向顧客徵求評論
  2. 創造一個鼓勵評論的環境
  3. 增強您的 Google 商家資料

直接向顧客徵求評論

為了增加評論,您可以先直接要求客戶留下評論。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如果我問了,他們不喜歡怎麼辦?」但是,如果您詢問已經建立了信任關係的回頭客或非常滿意的客戶,並且在適當的時候禮貌地詢問,他們可能會做出積極的回應。

例如,如果您說“您能否給我們一些意見,以便我們將其作為改進服務的參考? ”,您將能夠以自然的方式提出您的請求。

創造一個鼓勵評論的環境

為了增加優質評論的數量,請確保創建一個易於撰寫評論的系統和氛圍。

例如,您可以在 POP 或選單上發布二維碼,以便直接訪問您的 Google 地圖評論頁面,並在客戶等待時隨意地與他們打招呼

在購物卡和收據上添加發布評論的說明也是有效的。像這樣的小花招可以幫助鼓勵使用者嘗試寫作。

我們收到的回饋不僅是正面的,也可能是中性的或包含改進的建議,因此願意真誠地傾聽所有回饋也有助於建立信任。

增強您的 Google 商家資料

組織良好的Google 商家資料可讓您的商家看起來很容易撰寫評論。

除了您的地址、營業時間和網站連結等基本資訊外,定期更新商店內部和產品圖片的照片將為未來的客戶帶來安全感。

此外,如果您繼續禮貌地回覆已發布的評論,顧客將更有可能覺得“這家餐廳將提供適當的服務”,這可能會促使他們撰寫評論。

透過這些持續的努力,您可以增加優質評論的數量。

摘要:刪除 Google 評論時要小心

口碑是網路行銷的一個重要元素。這就是為什麼負面評論對公司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刪除 Google 評論時要小心。

如果申請方式錯誤,不僅不會被刪除,而且可能會遺失帳戶。如果您不確定是否要自行操作,請隨時聯絡 ORMB。

我們的工作人員熟悉聲譽損害的對策,將為您提供持續的支援

確保盡快處理任何負面評論,以便您能夠適當地處理它們。

Read More

Threads 如何加快檢舉處理速度?

Threads 如何加快檢舉處理速度?技術與策略的全面解析

在社群平台中,快速處理用戶檢舉的違規內容,是維護平台安全和用戶信任的關鍵。Meta 旗下的 Threads 作為即時互動為主的平台,需兼顧效率與準確性。以下從 技術優化、流程設計、用戶協作、法規遵循 等多面向,詳細探討加速檢舉處理的策略。

一、技術層面:強化 AI 自動化審核

  1. AI 模型的精準訓練

    • 數據庫擴充:針對 Threads 常見違規類型(如仇恨言論、騷擾、假訊息),建立專屬訓練資料庫,並納入多語言、文化情境的樣本,減少誤判。

    • 即時學習(Real-time Learning):讓 AI 模型能從人工審核結果中即時反饋,動態調整判定邏輯。例如,標記「誤判」的案例自動回傳至訓練系統。

    • 多模態分析:結合文字、圖片、影片、用戶互動模式(如大量複製貼上)進行綜合分析。例如,偵測到帳號短時間內被多人檢舉,觸發優先審查。

  2. 分級處理與優先級系統

    • 風險分級:透過 AI 對檢舉內容進行風險評分。例如,涉及暴力威脅的內容自動標記為「緊急」,優先進入審核佇列。

    • 分散式處理架構:將檢舉案件分散至全球伺服器平行處理,避免單一節點壅塞。例如,亞洲用戶的檢舉由當地資料中心即時處理。

  3. 預測性審核(Predictive Moderation)

    • 利用用戶行為數據預測高風險內容。例如,新註冊帳號若立即大量發文且觸發敏感詞,系統可自動限流並提前審查。

二、流程優化:縮短審核週期

  1. 檢舉表單的智慧化設計

    • 情境化引導:根據用戶選擇的檢舉類別(如「假帳號」「仇恨言論」),動態顯示必填欄位,例如要求提供「違規內容時間截圖」。

    • 自動補足資訊:串接平台數據,在後台自動附加被檢舉帳號的過往紀錄(如曾被檢舉次數),減少人工查詢時間。

  2. 人工審核的流程改造

    • 決策樹工具:提供審核員標準化指南與快速操作介面。例如,點選「違反社群守則第 3.2 條」後,系統自動建議處置方式(刪文、停權等)。

    • 跨時區協作:依區域成立審核中心,實現 24/7 輪班處理,並根據語言專長分配案件(如日文檢舉由東京團隊處理)。

  3. 緊急通道機制

    • 針對高風險內容(如自殘、兒童剝削),開設「直通車」管道,跳過一般佇列,直接由專員處理,並整合外部資源(如通報警方)。

三、用戶協作:降低無效檢舉負擔

  1. 檢舉教育與反饋

    • 互動式教學:在用戶首次檢舉時,以彈出視窗簡短說明「有效檢舉要件」,例如「請具體描述違規行為」。

    • 透明化進度查詢:允許用戶追蹤檢舉狀態(如「審核中」「已處理」),減少重複檢舉。

  2. 信譽系統的應用

    • 根據用戶過往檢舉準確率(如檢舉後被判定違規的比例),給予「高信譽用戶」標籤,其檢舉案件可優先處理。

    • 反之,頻繁提交無效檢舉的帳號,可能被限制每日檢舉次數。

四、外部合作與合規策略

  1. 跨平台資料共享

    • 加入業界資料庫(如 Global Internet Forum to Counter Terrorism, GIFCT),共享已知違規內容的哈希值(Hash),自動攔截重複上傳的惡意素材。

  2. 法規預先合規

    • 針對不同地區法規(如歐盟 DSA、台灣的性平法),預先訓練 AI 模型識別當地違法內容,並與監管機關建立快速通報窗口。

五、數據驅動的持續迭代

  1. 瓶頸分析與 A/B 測試

    • 定期統計各類檢舉的平均處理時間,識別延遲環節(例如「假訊息」類別審核較慢),針對性優化。

    • 對比不同流程版本(如「AI 初審 vs. 純人工」),選擇效率最高的方案。

  2. 輿情監控與預警

    • 監測突發事件(如選舉、災難)導致的檢舉量暴增,動態調配資源。例如,自動觸發「緊急應變模式」,暫停低優先級審核。

結論:建立「預防-處理-反饋」的正向循環

加快檢舉處理並非單純追求速度,而是透過 自動化分級、用戶教育、跨域合作 的系統性工程,同時確保判決準確性。Threads 可借鏡 Meta 旗下其他平台(如 Facebook)的審核經驗,並針對其「輕量、即時」的特性設計專屬機制,最終在用戶信任與平台安全間取得平衡。

立即刪除 Threads 貼文及留言

Read More

Dcard 檢舉文章被拒絕怎麼辦?還能上訴嗎?

以下是有關「Dcard 檢舉文章被拒絕後如何處理」的完整說明,包含操作細節、申訴管道、法律途徑及實用建議:

一、檢舉被拒的常見原因

在嘗試申訴前,先釐清 Dcard 拒絕檢舉的可能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1. 證據不足或不明確

    • 僅文字描述,缺乏截圖或完整內容。

    • 截圖未包含「發文時間、作者帳號、完整對話」等關鍵資訊。
      範例:檢舉人身攻擊時,若只截取「你很差勁」卻未顯示前後文,Dcard 可能認定為個人主觀感受。

  2. 未觸及社群規範

    • Dcard 的《社群規範》界定較模糊,例如:

      • 「引戰」需有明顯挑釁意圖。

      • 「不實資訊」需能證明「故意散布假消息」。

    • 若內容僅是價值觀衝突(如政治立場),通常不會被處理。

  3. 檢舉類別錯誤

    • 將「廣告文」誤報為「詐騙」、將「個人抱怨」誤報為「誹謗」等。

    • 可參考 Dcard 檢舉表單中的類別說明重新選擇。

  4. 系統誤判或人工疏失

    • 大量檢舉時,審核人員可能快速略過,或 AI 自動審核誤判。

二、重新檢舉的具體操作技巧

若第一次檢舉失敗,可依以下步驟提高成功率:

1. 重新蒐證與截圖

  • 必要元素

    • 文章/留言的「完整內容」與「發佈時間」。

    • 作者帳號名稱(避免塗鴉遮擋,Dcard 需核實身份)。

    • 若涉及隱私,可局部馬賽克,但需保留可辨識性。

  • 進階技巧

    • 使用螢幕錄影(顯示網址列與捲動過程),證明非偽造內容。

    • 對比違規內容與社群規範的具體條文,例如:
      「此留言『XX 去死』違反第 4 條『禁止人身攻擊與仇恨言論』。」

2. 檢舉內容填寫範例

  • NG 寫法
    「這篇文章很過分,請刪除!」(情緒化且無具體理由)

  • OK 寫法
    「此文章未經同意公開他人 FB 個人檔案(附截圖),違反《社群規範》第 6 條『禁止侵害他人隱私』,已構成個資外洩,請求依規定處理。」

3. 選擇正確檢舉類別

  • 參考 Dcard 檢舉表單中的定義:

    • 人身攻擊:需有「針對性侮辱」,如「長這麼醜別出門」。

    • 引戰:需有「挑釁或煽動對立」,如「支持 XX 黨的都智障」。

    • 個資洩露:需顯示「全名、電話、住址」等可直接識別身份的資訊。

三、正式申訴管道與流程

若重新檢舉仍失敗,可透過以下官方途徑申訴:

1. 聯繫 Dcard 客服

  • 操作步驟

    1. App 內:個人主頁 → 設定 → 聯絡我們 → 填寫表格。

    2. 網頁版:右下角「?」圖示 → 問題回報。

  • 申訴信範本

    text
     
    复制
     
    下载
    主旨:檢舉案件申訴(案件編號/被檢舉文章連結)  
    內文:  
    我於 X月X日 檢舉 [文章連結] 違反 [具體條文],  
    但收到「檢舉不成立」通知(附截圖)。  
    經查該內容確實涉及 [違規行為,例:公開他人手機號碼],  
    已附上完整證據(如附件),請求重新審核。  
  • 注意事項

    • 客服通常以制式回應回絕,需堅持提供新事證(如法律見解)。

    • 若涉及違法,可強調「平台未處理將依法通報主管機關」。

2. 請求「二次人工審核」

  • 部分用戶實測有效的方法:

    • 在客服回信後,再次回覆:「不接受此結果,要求提交更高權限人員複審」。

    • 引用其他類似案例(如過去 Dcard 刪除的同性質文章)。

四、外部救濟與法律途徑

若 Dcard 仍不處理,且內容涉及「違法行為」,可採取以下行動:

1. 刑事告訴(如妨害名譽、恐嚇)

  • 適用情況

    • 文章有公然侮辱(例:罵人「妓女」)、誹謗(例:捏造偷竊事實)、恐嚇。

  • 操作流程

    1. 保存證據:網頁存檔(Web Archive)、公證截圖。

    2. 向地檢署提告「妨害名譽」或向警局報案。

    3. 要求檢方向 Dcard 調取發文者 IP 與個資。

2. 行政申訴(針對平台不作為)

  • 若 Dcard 未處理「違法內容」,可向主管機關投訴:

    • 申訴單位: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 法源依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兒少性剝削防制條例》等。

  • 效果

    • 主管機關可要求 Dcard 限期改善,甚至開罰(如未下架兒少性私密影像)。

3. 民事請求(下架文章或求償)

  • 委任律師向法院聲請「緊急處分」,要求 Dcard 暫時下架文章。

  • 提起民事訴訟,要求發文者賠償精神損失(需衡量成本效益)。

五、替代方案與心理調適

若所有途徑均無效,可考慮以下做法:

1. 減少內容觸及

  • 封鎖作者:避免再看到其文章。

  • 使用「關鍵字過濾」功能(設定 → 內容偏好設定)。

2. 社群輿論壓力

  • 在相關看板發文(如「法律板」)尋求建議,但需注意:

    • 避免公審對方,否則可能反遭檢舉。

    • 聚焦於「討論平台審核機制」,而非攻擊特定用戶。

3. 轉移注意力

  • 理解「平台自主審查」的現實,避免過度糾結。

  • 若內容未違法,嘗試接納多元觀點(除非涉及人身安全)。

六、總結:檢舉失敗後的策略地圖

  1. 第一次檢舉失敗 → 補充證據重新檢舉。

  2. 第二次失敗 → 聯繫客服要求人工複審。

  3. 客服拒絕 → 蒐集事證走法律途徑。

  4. 無違法事由 → 封鎖作者或調整心態。

平台處理本質上屬於「商業決策」,未必符合正義期待,必要時需結合法律行動與心理界線設定。

立即刪除 Dcard 負面文章

Read More

Google 三星或四星評論看似中立,但內容不實,可以刪除嗎?

在Google評論中,若遇到看似中立(三星或四星)但內容不實的評價,是否可以刪除取決於是否符合Google的評論政策。以下是詳細分析與處理步驟:

一、Google評論刪除的標準

根據Google的內容政策,以下情況的評論可能被刪除:

  1. 虛假或誤導性內容

    • 評論者未實際使用服務或體驗產品(例如:未到訪餐廳卻虛構負評)。

    • 包含明顯錯誤的事實陳述(例如:指控商家「未營業」但實際正常營運)。

  2. 垃圾內容或廣告

    • 重複發布相同評論、夾帶無關連結或宣傳其他業務。

  3. 利益衝突

    • 競爭對手惡意攻擊,或員工/親友刻意刷評。

  4. 仇恨、歧視或違法內容

    • 涉及人身攻擊、種族歧視或暴力威脅等。

若三星/四星評論符合上述任一條件(即使語氣中立),即可嘗試舉報刪除。

二、處理虛假評論的具體步驟

1. 檢視評論是否違規

  • 舉例分析

    • ❌ 可刪除情況:
      「這家店服務普通(三星),但食物裡有蟑螂。」(若查無此事且惡意捏造)。

    • ⭕ 不可刪除情況:
      「服務還行(四星),但我不喜歡裝潢風格。」(屬主觀感受,未違反政策)。

2. 通過Google官方管道舉報

  • 步驟
    a. 在Google地圖或商家頁面找到該評論,點擊「⋮」圖示。
    b. 選擇「舉報評論」→ 填寫理由(如「虛假資訊」)並提交。

  • 注意

    • 需提供具體證據(如監控紀錄、消費憑證等)以提高成功率。

    • Google通常會在數日內審核,若判定違規即刪除。

3. 主動回覆澄清事實

  • 若評論未達刪除標準,建議商家「公開回應」以降低負面影響:

    • 保持專業語氣,澄清誤解(例:「感謝反饋,但經查證當日並無您描述的情況,歡迎再次光臨確認。」)。

    • 避免與用戶爭執,以免引發更多負評。

4. 法律途徑(嚴重情況)

  • 若虛假評論造成重大商譽損害,可考慮:

    • 委託律師發送存證信函要求刪除。

    • 提起民事訴訟(如誹謗、損害商譽)。

三、常見問題與注意事項

  1. Google傾向保護用戶言論自由

    • 僅憑「內容不實」不一定刪除,需證明其「明顯虛構」或「惡意動機」。主觀感受(如「服務不夠熱情」)通常被視為合法意見。

  2. 避免濫用舉報功能

    • 頻繁舉報無明顯違規的評論可能影響商家帳號信譽。

  3. 累積真實好評更有效

    • 鼓勵滿意客戶留下正面評價,自然降低不實評論的能見度。

四、總結

三星或四星的中立評論若涉及具體虛假事實,可通過舉報機制爭取刪除;若屬主觀意見,則需透過回應管理輿論。建議商家定期監控評論、保留證據,並結合官方政策與法律資源維護權益。

立即刪除 Google 負面評論

Read More

在台灣,判決書可以隱匿姓名嗎? 需要什麼條件?怎麼申請?

在台灣,判決書的姓名隱匿涉及多項法律規範與實務程序,以下從法律依據、條件、申請程序到實務細節,提供全面說明:

一、法律依據與隱匿條件

1. 一般案件:依《法院組織法》第83條

  • 原則公開:判決書原則上應公開,以維護司法透明。

  • 例外隱匿:若涉及以下情形,法院得依職權或當事人聲請隱匿個資:

    • 妨害善良風俗(如涉及性犯罪細節)。

    • 危害公共秩序(如引發社會恐慌)。

    • 侵害當事人隱私(如家事糾紛、醫療紀錄)。

2. 特殊案件:依法自動隱匿

  • 性侵害案件(《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12條):

    • 被害人姓名、住址、身分證字號等資訊「自動隱匿」,無需申請。

    • 媒體報導時亦不得揭露被害人資訊。

  • 少年事件(《少年事件處理法》第83條):

    • 少年被告、被害人及家屬之姓名、住址等「一律不得公開」。

  • 家事案件(《家事事件法》第9條):

    • 涉及離婚、親子關係等判決,法院得依職權隱匿當事人資訊。

3. 其他法定情形

  • 證人保護:依《證人保護法》,證人身分可能被隱匿。

  • 國家安全或營業秘密:依《國家機密保護法》或《營業秘密法》,相關資訊可遮蔽。

  • 家暴被害人:依《家庭暴力防治法》,被害人資訊得隱匿。

二、申請程序:分階段說明

1. 申請時機

  • 訴訟進行中

    • 於開庭時口頭聲請,或提交書面「聲請隱匿個資狀」。

    • 需具體說明隱匿理由(如恐遭報復、影響名譽)。

  • 判決確定後

    • 向原判決法院遞交「聲請隱匿判決書個資狀」。

    • 需附相關證據(如保護令、醫療證明)。

2. 聲請書狀內容

  • 必備項目

    1. 案號、股別、承辦法官。

    2. 當事人基本資料(聲請人姓名、身分證字號)。

    3. 請求隱匿的具體內容(如姓名、地址、身分證字號)。

    4. 隱匿理由與法律依據(引用法條如《法院組織法》第83條)。

    5. 相關證據文件(如威脅信函、診斷證明)。

  • 書狀範例

     
    聲請人:王○○(身分證字號:A123456789)
    案    號:110年度訴字第1234號
    聲請事項:請求隱匿判決書中聲請人之姓名及住址。
    聲請理由:
      因本案涉及家庭暴力,公開判決書可能導致聲請人遭加害人騷擾,
      依《家庭暴力防治法》第2條及《法院組織法》第83條,請求隱匿個資。
    證據:檢附家暴保護令影本1份。

3. 遞交方式

  • 親遞或郵寄:至原法院訴訟輔導科提交書狀。

  • 電子遞交:部分法院開放電子訴訟系統(需憑自然人憑證)。

4. 法院審查標準

  • 利益權衡:法院需平衡「公眾知情權」與「個人隱私權」。

    • 例如:公眾人物貪污案可能傾向公開,而一般家事案件傾向隱匿。

  • 審查結果

    • 准許:判決書公開版以代號(如A男、B公司)替代。

    • 駁回:可提出抗告或補充證據後再聲請。

三、實務細節與常見問題

1. 隱匿範圍與限制

  • 部分隱匿:可能僅遮蔽姓名,保留部分地址(如「台北市大安區某路」)。

  • 例外揭露:若其他資訊(如職業、特殊經歷)足以識別身分,法院可能擴大隱匿範圍。

2. 線上判決系統的處理

  •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中,已隱匿個資的判決書會註明「部分資訊不公開」。

  • 查詢限制:隱匿後的判決書仍可透過案號查詢,但敏感資訊已遮蔽。

3. 特殊案件注意事項

  • 性侵害案件

    • 被害人即使敗訴,其身分仍依法自動隱匿。

    • 加害人姓名是否隱匿?實務上通常公開,除非有報復風險。

  • 少年案件

    • 即使少年成年後,判決書仍持續隱匿其身分。

4. 救濟途徑

  • 若法院駁回聲請,可依《民事訴訟法》第484條或《刑事訴訟法》第404條提出抗告。

  • 抗告需於裁定送達後5日內提出,並附新事證。

四、具體案例與申請策略

案例1:離婚訴訟

  • 聲請理由:避免子女身分曝光影響就學。

  • 證據:子女在校資料、心理師評估報告。

  • 結果:法院通常准許隱匿子女及父母姓名。

案例2:商業糾紛

  • 聲請理由:涉及營業秘密(如客戶名單)。

  • 證據:營業秘密鑑定報告、保密協議。

  • 結果:法院可能僅隱匿特定段落,而非全文。

五、總結建議

  1. 事前諮詢律師:評估隱匿必要性及成功機率。

  2. 強化證據力:提供具體事證(如威脅紀錄、專家證詞)。

  3. 明確法律引用:書狀中精確條列法條,避免模糊陳述。

  4. 追蹤法院作業:裁定後確認判決書修正版本已上傳系統。

若有進一步需求,可直接聯繫原法院「訴訟輔導科」,或參考司法院網站提供的「隱匿個資聲請範例」。

立即隱藏判決書名字

Read More

如何要求 Google 刪除負面內容?申訴管道?填寫表單?(範本) 提高刪除機率

以下是針對如何要求 Google 刪除負面內容的完整指南,包含 具體申訴管道、表單填寫範本、提高刪除機率的策略,並附上實用模板供參考:

一、Google 刪除負面內容的 4 大申訴管道與適用情境

管道類型適用情境表單連結
1. 隱私權移除請求內容洩露個人敏感資訊(電話、地址、身分證號等)隱私權移除表單
2. 法律移除請求內容涉及誹謗、違法行為(需法院文件或法律依據)法律移除表單
3. DMCA 版權投訴內容侵犯著作權(文章、圖片、影片等未經授權使用)DMCA 投訴表單
4. 被遺忘權申請歐盟居民申請移除過時且無公共價值的負面內容(GDPR)被遺忘權表單

 

二、表單填寫範本與步驟(以隱私權移除為例)

步驟 1:進入 Google 隱私權移除表單

  1. 打開 隱私權移除表單,選擇「從 Google 搜尋中移除個人聯絡資訊」。

  2. 勾選「是,我有需要提交的內容」並點擊「下一步」。

步驟 2:填寫具體資訊(範本)

欄位填寫範例
您的姓名王大明
電子郵件example@email.com
受影響的 URLhttps://www.example.com/negative-page
具體隱私資訊該網頁第 2 段公開我的身分證號碼:A123456789,並在第 5 段揭露我的住址:台北市XX區XX路XX號。
證明文件附上身分證掃描檔(遮罩其他無關資訊)、網頁截圖(用紅框標註敏感段落)。
法律依據根據台灣《個人資料保護法》第 11 條,本人要求刪除未經同意的個資公開。

 

步驟 3:提交後跟進

  • 提交後會收到確認郵件,若 2-4 週未收到回覆,可重新提交並附加案件編號(Case ID)。

  • 若 Google 要求補件,務必在 7 天內回覆。

三、其他情境表單填寫範本

1. 法律移除請求(誹謗內容)

**您的姓名**:李曉華  
**電子郵件**:legal@example.com  
**受影響的 URL**:https://www.defamation-site.com/false-accusations  
**說明內容違法性**:  
此網頁指控本人「挪用公司資金」,但已由台北地方法院 2023 年刑事判決(案號:112年度易字第XX號)判定為不實指控。  
**附件**- 法院判決書掃描檔(含法官簽章)  
- 身分證明文件  
- 違規內容截圖(標註誹謗段落)  
**法律依據**:  
根據《刑法》第 310 條誹謗罪,請求依判決結果移除不實內容。  

2. DMCA 版權投訴(侵權文章)

**版權所有人**:張某某  
**侵權內容 URL**:https://www.copy-site.com/stolen-article  
**原創證明**- 原文章發佈於本人部落格(https://my-blog.com/original-post,發佈日期:2023/01/01)  
- 部落格後台截圖(顯示編輯紀錄)  
**聲明**:  
「我確信此投訴所述內容均屬實,且未經授權使用受版權保護之材料。」  

四、提高刪除機率的 7 大實用策略

  1. 證據明確化

    •  螢光筆標註違規段落 的截圖(範例工具:Snipaste、Lightshot)。

    • 法律文件需包含 法院印章、判決日期、案號,非英文文件需附 公證翻譯

  2. 分階段提交請求

    • 若有多個違規連結,優先處理「高風險內容」(如身分證號、地址),再處理一般負面評論。

  3. 引用具體法條

    • 隱私問題:引用當地《個資法》條文(如歐盟 GDPR 第 17 條、台灣個資法第 11 條)。

    • 誹謗問題:引用《刑法》誹謗罪條文。

  4. 先讓原始網站刪除

    • 寄送正式存證信函給網站管理員,範本:

       
      主旨:請求刪除侵害個人隱私/名譽內容  
      內文:  
      本人發現貴站頁面(URL)刊登不實資訊,已違反《刑法》第XXX條,  
      請於 7 日內刪除,否則將依法追究責任。  
      附件:身分證明、侵權證明截圖 
  5. 專業溝通語氣

    • 避免情緒化用詞(如「惡意抹黑」),改用「內容與事實不符,已造成本人權益損害」。

    • 使用正式簽名檔:

       
      王大明  
      聯絡電話:+886-912345678  
      電子郵件:example@email.com  
  6. SEO 壓制備案

    • 若 Google 拒絕刪除,立即執行:

      • 發布 10 篇以上高權重內容(新聞稿、Medium 文章、YouTube 影片)。

      • 使用關鍵字工具(如 Ahrefs、Google Keyword Planner)鎖定「姓名 + 負面關鍵字」進行反向排名。

  7. 跨國法律協作

    • 若內容位於國外網站(如美國),委託當地律師引用《通訊端正法》(CDA 230)要求刪除。

五、常見失敗原因與解決方案

失敗原因解決方案
證據不足補齊法院判決、時間戳記的截圖、公證文件。
內容具公共利益強調「資訊已過時」或「與公共利益無關」(如非公眾人物)。
表單填寫不完整使用檢查清單(Google 官方指南)。
原網站未刪除提交「移除過時內容工具」更新快取。

 

六、替代方案:法律行動與聲譽管理

  1. 向網站寄存服務商(Web Host)投訴

    • 查詢 Hosting 業者(透過 Whois 查詢),要求依服務條款刪除內容。

  2. 聲譽管理公司服務

    • 專業公司(如 WebRto )可代為協商刪除與 SEO 壓制,費用約 2,000 10,000 美元/月。

透過精準引用法條、提供完整證據,並結合法律與技術手段,能顯著提高 Google 刪除負面內容的成功率。若自行處理困難,建議直接諮詢「數位隱私律師」或聲譽管理專家

Read More

Dcard 對方威脅要繼續發文,怎麼反制?

在Dcard上遭遇他人威脅繼續發文攻擊時,反制與解決的關鍵在於 快速蒐證、法律行動、平台處理  心理防護,以下分階段詳細說明:

一、立即行動:蒐證與保護自己

1. 完整保存所有證據

  • 截圖或錄影

    • 截圖需包含 對方帳號名稱、發文時間、文章內容、留言、按讚數 等資訊。

    • 若對方持續更新文章,可用手機錄影完整瀏覽過程,證明內容未經篡改。

  • 備份連結與網頁存檔

    • 使用「Wayback Machine」或「Archive.Today」保存網頁,避免對方刪文後無法舉證。

    • 複製文章網址並存於雲端硬碟(如Google Drive),標註時間點。

2. 關閉個人隱私漏洞

  • 調整Dcard隱私設定

    • 關閉「允許陌生人私訊」功能,防止對方持續騷擾。

    • 隱藏個人動態或設定僅好友可見。

  • 檢查其他社群帳號

    • 若Dcard帳號連結FB/IG,確認這些平台是否有個資外洩風險(如電話、Email)。

二、向Dcard平台施壓下架文章

1. 正式檢舉流程

  • 步驟一:透過檢舉系統

    • 在文章頁面點擊「⋯」→「檢舉」,選擇「人身攻擊」、「個資外洩」或「誹謗」等理由,附上簡短說明(例:此文公開我的姓名與住址,已涉及違法)。

  • 步驟二:直接聯繫客服

    • 寄信至 service@dcard.tw,標註「檢舉違法內容-急件」,內文需包含:

      • 文章連結

      • 你的真實姓名與聯絡方式(證明當事人身分)

      • 具體指出違法內容(如「文中公開我的手機號碼,違反個資法第41條」)。

2. 法律手段迫使平台處理

  • 發存證信函

    • 若Dcard未於48小時內下架,可委託律師寄發存證信函,引用《刑法》第310條(誹謗)或《個資法》第29條,要求平台「立即刪文」並保留法律追訴權。

    • 範例內容

      「貴平台用戶XXX於X月X日發佈之文章(附連結),未經本人同意公開本人姓名及住址,已違反個資法第20條,請於函到三日內移除,否則將依法追究平台連帶責任。」

三、啟動法律程序反制對方

1. 刑事告訴:讓對方面對司法

  • 報案與提告流程

    1. 至住家或發文者所在地的警局,聲明提告「刑事告訴」(非單純備案),罪名依情況可能包括:

      • 恐嚇罪(《刑法》第305條):若對方明示「繼續發文毀掉你」。

      • 誹謗罪(《刑法》第310條):散布不實指控(如劈腿、詐騙)。

      • 違反個資法(第41條):公開你的姓名、照片、住址等。

    2. 提供所有證據(截圖、錄影、存檔連結),要求警方調取發文者IP與註冊資料。

    3. 若警方消極處理,可直接向地檢署遞狀提出「刑事自訴」。

  • 追查匿名者身份

    • Dcard通常會要求法院公文才提供用戶資料,因此需正式提告後,由檢警向平台調閱。

2. 民事求償:彌補損失與施壓

  • 請求損害賠償

    • 若因不實文章導致名譽受損、工作機會喪失,可依《民法》第184、195條,要求對方賠償 精神慰撫金  實際損失(需提供薪資證明、解雇通知等)。

    • 估算金額:實務上,單一網路誹謗案件的精神賠償約為3萬~10萬元台幣。

  • 聲請「假處分」禁止再發文

    • 向法院聲請暫時禁止對方繼續發文(需繳納擔保金),適用於對方持續攻擊且證據明確的情況。

四、心理戰與輿論反制(謹慎使用)

1. 冷處理 vs. 有限度澄清

  • 原則:避免與對方在網路公開爭吵,但可選擇性澄清。

  • 安全澄清方式

    • 若需公開說明,發文時 只列客觀事實(例如:「針對某用戶的不實指控,我已報警處理,以下為報案證明」),附上報案三聯單照片。

    • 避免情緒化字眼(如罵對方「垃圾」),否則可能反被告誹謗。

2. 親友支援系統

  • 提前告知親友

    • 若對方可能騷擾你的社交圈,主動告知朋友「若收到關於我的不實訊息,請勿回應並直接轉傳給我蒐證」。

  • 團結證人

    • 若有共同朋友願意作證對方惡意攻擊,可請其提供證詞(例如:「我認識當事人,文中指控與事實不符」)。

五、長期防護與預防

1. 監控網路聲譽

  • 設定 Google Alerts:輸入自己的姓名、帳號,系統會自動通知新出現的相關內容。

  • 定期搜尋 Dcard相關看板:尤其是與你相關的校版、感情版等。

2. 強化個資保護

  • 更換已外洩的資訊

    • 若手機、Email被公開,可向電信公司申請「門號異動」或建立新Email取代舊帳號。

  • 使用匿名帳號

    • 未來在Dcard發文時,避免使用相同頭貼或暱稱,降低被關聯風險。

3. 法律諮詢資源

  • 免費法律支援

    • 法律扶助基金會:撥打 02-412-8518 預約諮詢。

    • 各縣市政府法律諮詢:通常提供每週1~2次免費服務。

  • 線上報案

    • 內政部警政署「網路報案系統」可初步提交證據,但後續仍需赴警局完成筆錄。

關鍵原則:冷靜 > 蒐證 > 法律反擊

  • 不要做:回罵、肉搜對方、找網友公審(可能觸法)。

  • 一定要做

    1. 72小時內完成蒐證(對方可能快速刪文)。

    2. 報案時堅持做「筆錄」而非僅備案。

    3. 要求警方立案後提供「報案證明單」,後續追蹤案件編號。

透過系統性行動,既能合法反制對方,也能避免自己陷入更大風險。若威脅內容涉及生命安全(如「殺了你」),請立即報警並申請保護令!

立即解決 Dcard 問題

Read More

能否要求 IG 提供誹謗者資料?

要求 Instagram(現屬 Meta 公司)提供涉嫌誹謗者的用戶資料,需遵循特定法律程序。以下是詳細說明:

1. Instagram 的用戶資料保護政策

  • 隱私權限制:根據 Meta 的隱私政策,未經用戶同意或法律要求,Instagram 不會主動公開用戶個人資料(如姓名、IP 位址、電子郵件等)。

  • 匿名性保護:平台通常會保護用戶匿名性,除非涉及嚴重違法行為(如犯罪、暴力、誹謗等)且經合法程序要求。

2. 法律途徑:如何獲取誹謗者資料

步驟一:保存證據

  • 截圖或錄影存證,記錄誹謗內容的發布時間、連結、用戶名稱等。

  • 若內容已被刪除,需提前保存證據,必要時可透過公證程序強化證據效力。

步驟二:向 Instagram 檢舉

  • 透過 App 或網站舉報誹謗內容(選擇「騷擾或霸凌」等相關選項)。

  • 若內容違反社群守則(如仇恨言論、人身攻擊),Instagram 可能刪除內容,但通常不會提供用戶資料。

步驟三:法律程序(以美國為例)

  • 民事訴訟:需向法院提起誹謗訴訟,證明:

    1. 言論不實且具有惡意。

    2. 對當事人造成實質損害(如名譽、經濟損失)。

  • 法院命令(傳票)

    • 取得法院簽發的「傳票」(Subpoena),要求 Instagram 提供用戶資料。

    • 需符合《存儲通信法案》(Stored Communications Act, SCA)規定,Meta 僅在有效法律文件下配合。

  • 匿名用戶揭露(John Doe Lawsuit)

    • 若誹謗者匿名,可先以「John Doe」名義起訴,透過法院命令要求平台揭露其身份。

步驟四:向 Meta 提交法律請求

  • 透過 Meta 的「政府資料請求入口」(Government Data Request Portal)提交法院命令。

  • 需提供案件編號、具體請求內容及法律依據。

  • Meta 法律團隊將審核後決定是否配合。

3. 地區法律差異

  • 美國:需符合聯邦與州法律(如加州),法院命令為主要依據。

  • 歐盟/英國:依《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需透過當地司法機關申請。

  • 香港/台灣

    • 香港可依《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向法庭申請披露令。

    • 台灣可依《個人資料保護法》向地檢署或法院提出告訴,請求調取資料。

4. 潛在挑戰

  • 跨境難度:若誹謗者位於其他國家,需透過國際司法互助或當地律師協助。

  • 匿名技術:用戶可能使用假名、VPN 或境外註冊帳號,增加追查難度。

  • 時間與成本:法律程序可能耗時數月,且需支付律師費、法院費用等。

5. 實務建議

  • 諮詢律師:優先聯繫熟悉網路誹謗與隱私法的律師,制定策略。

  • 刑事告訴:若誹謗情節嚴重(如涉及威脅),可考慮報警,透過檢察官調取證據。

  • 預防措施:調整隱私設定、封鎖用戶,並公開澄清不實訊息。

總結

理論上可透過法律程序要求 Instagram 提供誹謗者資料,但實務上需耗費資源並遵循嚴格司法審查。建議從保存證據開始,結合法律與平台檢舉雙軌並行,以提高成功機率。

立即諮詢 ig 誹謗律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