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當今數位時代,Facebook 社團與粉絲專頁已成為人們交流資訊、分享生活與建立社群的重要平台。然而,樹大招風,這些公開或半公開的空間也時常成為誹謗、不實言論與惡意攻擊的溫床。當您或您的品牌無端遭受不白之冤,名譽受損時,那種憤怒、無助與焦慮是難以言喻的。我們深切理解您的處境,本文將極致詳盡篇幅,為您提供一份終極指南,從法律基礎、平台政策到實戰操作,一步步教您如何將Facebook上的誹謗言論徹底下架,並探討預防與後續法律追訴之道,助您奪回話語權,捍衛您的名譽與尊嚴。
目錄
第一章:穩固基礎——深入理解「誹謗」的法律定義與Facebook社群守則
在展開任何行動之前,您必須先確切了解您面對的是什麼。並非所有負面評論都構成法律上或Facebook政策中的「誹謗」。
1.1 法律層面:什麼是誹謗罪?
在台灣的法律體系中,誹謗罪主要規範於《刑法》第27章「妨害名譽及信用罪」中。
《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 意指在公開場合或透過不特定多數人可共見共聞的方式(如FB社團、粉專),對他人進行侮辱、謾罵,足以貶損其社會評價。例如:「你是個無恥的騙子!」這類純粹的人身攻擊。
《刑法》第310條(誹謗罪): 意指指摘或傳述足以毀損他人名譽的「具體事實」。與侮辱罪不同,誹謗通常涉及「虛構或未經證實的陳述」。例如:「某某公司的產品使用致癌物質」、「某人有婚外情」等。若行為人能證明其言論為真實,且與公共利益相關,則不罰。但純屬私德而與公共利益無關者,不在此限。
《刑法》第313條(妨害信用罪): 意指散布流言或以詐術損害他人之信用。這特別適用於對企業、商家的攻擊。
關鍵區別: 侮辱是「抽象謾罵」,誹謗是「捏造事實」。在向Facebook申訴時,明確指出該言論屬於「不實陳述」而非單純情緒發洩,成功率會更高。
1.2 平台政策層面:Facebook的社群守則
Facebook的《社群守則》是全球統一的遊戲規則,其中與誹謗最相關的條款包括:
霸凌與騷擾: 禁止對他人進行持續性的、不想要的接觸,或發布帶有侮辱、貶低內容的圖文。
虛假資訊: 雖然Facebook對「虛假資訊」的處理有更複雜的機制,但針對個人或特定企業的、可能造成實質傷害的不實陳述,依然在規範範圍內。
隱私侵犯: 未經同意分享他人的個人身份資訊(如身分證號、住址、電話等,即「肉搜」),是嚴重的違規行為。
核心觀念: 您向Facebook申訴時,並非在提起法律訴訟,而是在主張對方的言論違反了《社群守則》。因此,您的申訴理由必須緊扣這些守則,並提供相應證據。
第二章:戰前準備——蒐集證據與完整存證
在進行任何檢舉或溝通之前,最重要且無可取代的一步就是「完整存證」。一旦貼文被刪除,您將永遠失去證據。
2.1 證據蒐集步驟:
完整截圖: 截圖範圍必須包括:
誹謗言論的完整內容。
發布該言論的用戶姓名與個人檔案連結(盡量顯示完整URL)。
貼文的發布日期與時間。
該貼文的所有按讚數、留言數與分享數。
下方的所有留言互動,特別是含有更多攻擊性或附和性的言論。
螢幕錄影: 使用手機或電腦的螢幕錄製功能,從進入社團/粉專開始,滾動頁面找到該貼文,並完整展示內容。這能動態證明該內容確實存在於該平台環境中,避免對方辯稱是偽造截圖。
網頁封存: 使用第三方網頁封存服務,例如 Internet Archive (archive.org) 的「Save Page Now」功能,或 archive.today。將該貼文的完整網址輸入,這些服務會為該頁面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具有時間戳記的存档。這在法律上具有極高的證據效力。
公證: 如果誹謗情節非常嚴重,已考慮提起訴訟,您可以聘請公證人對您的截圖、錄影過程進行公證,證明您所取得的證據是真實且在特定時間點存在於網路上的。
2.2 建立證據檔案:
將所有截圖、錄影檔案、封存連結整理在一個資料夾中,並以詳細名稱命名(例如:2023-10-27_XX社團_誹謗貼文_截圖1)。同時,建立一份文字檔,記錄以下資訊:
發布者資料:其FB個人檔案上所有可公開看到的資訊。
社團/粉專名稱與連結。
貼文確切網址。
發現時間與存證時間。
第三章:主動出擊——善用Facebook內建檢舉功能
這是絕大多數用戶的第一道防線,雖然有時感覺像石沉大海,但正確的操作能顯著提高成功率。
3.1 針對單一貼文的檢舉:
在該篇誹謗貼文的右上角,點擊「⋯」符號。
選擇「檢舉貼文」。
Facebook會引導您選擇檢舉原因。請勿草率選擇!
最佳路徑: 選擇「霸凌或騷擾」或「虛假資訊」。這兩個選項與誹謗的核心最為貼近。
次佳路徑: 選擇「仇恨言論」或「裸露與性行為」,如果內容符合的話。
具體說明: 在後續的選項中,盡可能選擇最精準的子項目。例如在「霸凌」下選擇「針對我或朋友」或「針對某個公眾人物/團體」。
補充資訊: 系統通常會提供一個「補充資訊」的欄位。請務必填寫! 用簡潔、客觀的文字說明:「此貼文對本人(或本公司)進行不實指控,內容為[簡述不實內容],已構成誹謗與霸凌,嚴重損害本人名譽,違反Facebook社群守則,請立即下架。」中英文並陳有時效果更佳,可加上:”This post contains defamatory falsehoods against me/my company, which is a violation of Facebook’s Community Standards on bullying and harassment. Please remove it immediately.”
3.2 針對整個社團或粉絲專頁的檢舉:
如果該社團或粉專已成為誹謗內容的集散地,您可以檢舉整個社群。
檢舉社團:
進入該社團,點擊「⋯」符號。
選擇「檢舉社團」。
選擇原因,如「此社團從事騷擾或霸凌行為」。
檢舉粉絲專頁:
進入該粉專,點擊封面照片下方的「⋯」符號。
選擇「檢舉專頁」。
選擇「偽裝或其他不實陳述」或「霸凌」,並提供詳細說明。
3.3 檢舉後的追蹤:
檢舉後,您會在「支援收件匣」收到通知。若Facebook判定未違規,不要灰心,這只是第一步。
第四章:強效手段——提交官方隱私表單與法律請求
當內建檢舉無效,或情況極為嚴重時,您需要使用Facebook為「當事人」設計的專屬管道。這比一般檢舉擁有更高的優先處理級別。
4.1 利用「隱私權表單」要求下架侵害您隱私的內容:
此表單特別適用於對方公開了您的個人聯絡資訊、住址等情況。
前往 Facebook 的「隱私權侵害報告表單」。
選擇「報告侵犯我隱私的照片或貼文」。
貼上誹謗貼文的網址。
回答問題:明確指出「是,這當中有我」或「是,這當中有我的個人資訊」。
詳細描述:這是關鍵。您需要清晰陳述:
您的身分。
該貼文如何侵害您的隱私或包含您的個人資訊。
即使不是直接公開個資,若貼文對您造成嚴重騷擾與聲譽損害,也可在此強調。
上傳事先準備好的身分證明文件(如身分證、駕照)以驗證您是當事人。Facebook對這類請求的處理通常較為迅速。
4.2 提交法律權利聲明(權利人法律請求表單):
這是針對「誹謗」最直接、最有效的官方管道。您不是在「檢舉」,而是在以「權利人」身分行使法律賦予您的權利。
前往 Facebook 的「權利人法律請求表單」。
選擇「商標、著作權或其他智慧財產權」底下的「其他智慧財產權問題」。
填寫您的個人資訊(姓名、電子郵件、公司等)。
在「請描述您主張的內容」欄位,這是您發揮的戰場。您需要撰寫一份簡潔而有力的法律聲明:
開門見山: 「本人 [您的姓名/公司名],在此對位於 [貼文網址] 的貼文內容,提出嚴正的誹謗下架請求。」
陳述事實: 簡述該貼文發布了關於您的不實陳述,例如「該貼文惡意指稱本人涉及[具體事件],此為完全虛構之事實。」
法律連結: 明確指出該言論已違反台灣《刑法》第310條之誹謗罪,同時也違反Facebook《社群守則》中關於霸凌與騷擾的規定。
表明善意: 聲明「本人確信此內容為不實陳述,且已對本人之名譽與精神造成嚴重損害。」
鄭重要求: 「根據相關法律及平台政策,要求Facebook立即將此侵權內容下架。」
在「聲明」部分,勾選「以上陳述正確無誤」等選項。
上傳您的身分證明文件。
秘訣: 在此表單的敘述中,適度加入法律條文編號,並使用正式、客觀的語氣,能讓您的請求看起來更專業、更不容忽視,大幅提升處理人員的重視程度。
第五章:尋求外部奧援——第三方資源與法律途徑
如果連官方表單都無法解決問題,意味著您需要將戰場延伸到Facebook平台之外。
5.1 尋求專業法律顧問的協助:
聘請一位熟悉網路誹謗案件的律師,他們能為您提供以下幫助:
發送存證信函: 律師可以代表您,向貼文發布者寄發存證信函,要求其在期限內刪除貼文、公開道歉,否則將提起法律訴訟。這通常能對一般民眾產生極大的嚇阻效果。
起草「律師函」給Facebook: 一份由律師事務所正式發出、載明法律依據與要求的信函,發送至Facebook指定的法律通知地址,其分量遠超過個人提交的表單。Facebook設有專門團隊處理此類法律文件。
5.2 提起刑事告訴與民事訴訟:
刑事告訴: 攜帶您整理的所有證據,前往您住所地或行為人住所地的警察機關或地檢署,提出《刑法》第309條、第310條的妨害名譽告訴。檢警單位可依法向Facebook調取發布者的註冊資料(如IP位址)。
民事求償: 您可依《民法》第18條(人格權受侵害)、第184條(侵權行為)、第195條(精神慰撫金)等規定,向對方請求財產上與非財產上的損害賠償,以及要求其為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如在報紙或FB上刊登道歉啟事)。
5.3 向政府機構申訴:
在台灣,您可以向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申訴網路霸凌與不當內容。雖然iWIN對境外平台(如Facebook)的直接管轄權有限,但他們能提供諮詢、協調與相關資源轉介,也是一條可行的輔助途徑。
第六章:鞏固防線——預防勝於治療的長期策略
在成功下架誹謗言論後,更重要的是建立防護網,避免事件重演。
6.1 強化您的社群管理:
社團設定: 如果您是社團管理員,請將社團設為「不公開」或「秘密」,並設定嚴格的入社問題與審核機制。啟用「留言審核」與「貼文審核」功能,過濾不當內容。
粉絲專頁管理: 在粉專設定中,開啟「垃圾訊息過濾」至最強等級,並在「詞彙封鎖」功能中,加入常見的攻擊性、侮辱性詞彙,系統會自動隱藏含這些詞彙的留言。
積極巡邏: 定期檢查社團/粉專內的貼文與留言,一旦發現惡意內容,立即以管理員權限刪除並封鎖發布者。
6.2 建立個人/品牌的數位聲譽:
主動創造正面內容: 定期發布與您專業、品牌相關的優質內容,讓正向資訊在搜尋結果中佔據主導地位,降低單一負面貼文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搜尋引擎優化: 經營官方網站、部落格,並確保您的官方FB粉專、LinkedIn等專業檔案在搜尋您的名字時能出現在前列。
6.3 心理建設與支持:
遭受網路誹謗是一段極其痛苦的經歷。請記住:
您並不孤單: 許多人都經歷過類似遭遇。
不要自責: 錯的是加害者,不是您。
尋求支持: 與信任的家人、朋友傾訴,或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師的協助,處理情緒創傷。
結語
面對Facebook上的誹謗言論,從最初的震驚憤怒到最終的成功下架,是一段需要策略、耐心與決心的過程。請記住,您擁有法律與平台政策賦予您的權利。透過本文詳述的「證據存證→內建檢舉→官方表單→法律途徑」的層層遞進策略,您已掌握了最完整的作戰地圖。請勇敢地採取行動,有條不紊地執行每一個步驟,因為維護您的名譽與心靈平靜,是絕對不容妥協的權利。這不僅是為了解決單一事件,更是為了向所有潛在的網路霸凌者宣告:你的惡意言行,終將付出代價。
免責聲明: 本文提供之資訊為經驗分享與法律知識介紹,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法律意見。若您面臨重大誹謗案件,強烈建議諮詢專業律師,以獲得最符合您個人情況的法律建議與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