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成為謠言溫床?如何自保並刪除不實訊息

TikTok成為謠言溫床?一場完美風暴的形成、自保之道與淨化平台的公民行動

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短影音平台 TikTok 以其強大的演算法和極高的用戶黏著度,迅速成為全球數十億用戶獲取新聞、娛樂與知識的首選管道之一。然而,這股勢不可擋的潮流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TikTok 正日益被學者、專家和社會觀察家視為現代謠言與不實訊息的超級溫床。從健康假資訊、政治陰謀論,到金融投資詐騙、社會恐慌事件,各種未經證實的訊息在此以驚人的速度擴散,其影響力已不容小覷。本文將以極其詳盡的篇幅,深入剖析此一現象背後的複雜成因,並提供一套從個人到集體的完整自保與反制策略,旨在賦予讀者對抗數位錯誤資訊的能力,共同守護一個更健康的網路環境。

第一部分:解剖「謠言溫床」—— 為何是TikTok?

TikTok 之所以成為謠言的絕佳培養皿,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一場由平台特性、演算法設計、用戶心理與社會環境共同構成的「完美風暴」。

1. 短影音格式的先天限制與扭曲效應:
TikTok 的核心是「短影音」,通常限制在 3 分鐘以內,最常見的更是 15 到 60 秒的內容。這種格式天生就難以承載複雜、需要上下文背景和嚴謹論證的資訊。它迫使創作者必須將訊息極度簡化,去除所有的灰色地帶和條件句,將論述壓縮成一個個斬釘截鐵的斷言或驚悚的結論。一個需要數千字論文或數十分鐘紀錄片才能解釋清楚的科學議題(例如疫苗作用機制、氣候變遷的複雜性),在 TikTok 上可能被簡化為「醫生不敢說的真相:這個東西千萬別碰!」之類的聳動標題。這種「壓縮」本身就是一種扭曲,它犧牲了精準度來換取傳播力,為謠言的滋生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2. 演算法的「沉浸式」推送與「過濾氣泡」效應:
TikTok 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高度精準且令人上癮的推薦演算法。這個演算法不依賴於你主動關注的帳號,而是基於你對每一支影片的停留時間、按讚、留言、分享和完播率等行為,來不斷描繪你的興趣圖譜,並將你可能喜歡的內容源源不絕地推送至你的「For You Page」(FYP,為你推薦頁面)。這種設計的危險性在於:

  • 主動探索變被動餵養: 用戶不再需要去「尋找」資訊,而是被動地接收演算法認為你會有興趣的內容。這使得用戶接觸到的資訊範圍極度窄化,容易被困在一個同溫層深厚的「過濾氣泡」中。

  • 情緒優先於事實: 演算法的目標是最大化用戶參與度,而觸發強烈情緒(如憤怒、恐懼、驚奇、認同)的內容最容易獲得互動。不實訊息和陰謀論往往天生就帶有強烈的情感號召力,因此更容易被演算法識別並推廣,其傳播速度遠超過平淡、客觀的事實陳述。

  • 創造虛假的權威感: 當你的 FYP 不斷出現同一類型的論點時,無論這些論點多麼偏頗或錯誤,都會因為「單純曝光效應」而讓你感到熟悉,久而久之,這種熟悉感可能被大腦誤判為「真實性」或「普遍共識」,從而強化對錯誤資訊的信任。

3. 創作者經濟與注意力經濟的扭曲激勵:
在 TikTok 上,流量等於影響力,也等於潛在的經濟收益。創作者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追求影片的「病毒式傳播」。這導致了一種「聳動優先」的內容創作模式。一個經過仔細考證、措辭謹慎的科普影片,其戲劇性和傳播力往往不如一個聲稱「發現了政府隱瞞的秘密」的陰謀論影片。後者更能激發好奇心與分享慾。這種扭曲的激勵機制,使得部分創作者有意或無意地放鬆對內容真實性的把關,甚至主動炮製爭議性話題,因為「真實」與「準確」在平台上的經濟回報,有時遠不及「戲劇性」與「爭議性」。

4. 低內容製作門檻與權威的消解:
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地用手機製作一支 TikTok 影片並發布。這固然促進了創意的民主化,但也意味著專業門檻的消失。一個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的人,可以對著鏡頭侃侃而談醫療建議;一個沒有受過新聞專業訓練的人,可以充當現場記者報導未經查證的事件。平台上的「權威」不再來自於專業資歷、機構背書或長期建立的聲譽,而是來自於個人的表演魅力、口才和演算法帶來的流量。這種「去權威化」現象,使得專業機構(如醫療單位、政府部門、大學)的聲音在資訊洪流中被淹沒,難以與那些更具娛樂性的錯誤資訊競爭。

5. 年輕世代的使用習慣與媒體素養落差:
TikTok 的用戶群體相對年輕,對 Z 世代和 Alpha 世代而言,它不僅是娛樂工具,更是重要的資訊來源和搜尋引擎。然而,年輕用戶可能尚未具備足夠成熟的媒體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技能來辨別複雜的資訊操弄手法。他們生長於社群媒體時代,對傳統的權威機構抱持著更高的懷疑態度,反而更信任同儕或感覺「真誠」的網路創作者。這種信任模式的轉移,若不伴隨相應的辨別能力,便極易受到不實訊息的侵害。

第二部分:謠言的類型與其真實世界的危害

TikTok 上的不實訊息涵蓋範圍極廣,其危害不僅止於網路空間,更會對個人與社會造成實質的傷害。

  • 健康與醫療謠言: 這是最危險的類別之一。從宣稱某種未經驗證的草藥可以「治癒癌症」,到散布關於疫苗的各種陰謀論(如疫苗含有微晶片、會改變DNA等),這些謠言直接誤導民眾做出有害自身健康的決策,延誤正規治療,甚至危及生命。在疫情期間,TikTok 上充斥的各種錯誤防疫資訊和治療偏方,就是最鮮明的例證。

  • 金融與投資詐騙: 利用人們對快速致富的渴望,TikTok 上出現了大量的「炒幣老師」、「投資明牌」和「龐氏騙局」廣告。創作者會偽造奢華生活,宣稱掌握了某種必勝的投資法,引誘用戶加入可疑的投資群組或購買毫無價值的虛擬貨幣,導致許多人蒙受巨大的經濟損失。

  • 政治宣傳與社會分化: 國內外的政治行動者早已將 TikTok 視為重要的宣傳戰場。透過斷章取義的影片、煽動性的言論和製造對立的標籤,不實訊息被用來攻擊政治對手、干擾選舉、激化社會矛盾(如種族、性別、階級衝突),破壞社會的凝聚力與民主制度的正常運作。

  • 陰謀論與科學否定主義: 從「地平說」到「登月計畫造假」,從「氣候變遷是騙局」到「5G網路傳播病毒」,各種光怪陸離的陰謀論在 TikTok 上找到了大量的受眾。這些理論通常結構封閉,能為複雜的世界提供一種簡單( albeit 錯誤)的解釋,並將信徒包裹在一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優越感中,使其更難接受外界的事實核查。

  • 社會恐慌與虛假犯罪指控: 未經證實的「擄人勒贖」警告、對無辜人士的「人肉搜索」和污名化,經常在 TikTok 上引發地域性的社會恐慌或對特定個體的網路霸凌,嚴重侵害當事人的名譽與心理健康。

第三部分:終極自保指南——培養數位時代的「免疫系統」

面對如海嘯般湧來的資訊,個人必須建立一套強大的內在防禦機制。這不僅是技能,更是一種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

1. 養成「暫停一下」的習慣,啟動批判性思維:
在情緒被影片內容牽動的當下,正是判斷力最薄弱的時候。請務必養成一個習慣:在按讚、分享或深信不疑之前,先「暫停一下」。問自己幾個關鍵問題:

  • 觸動了什麼情緒? 這則內容是否讓我感到特別憤怒、恐懼或極度興奮?製造這些強烈情緒,是否是為了讓我放棄思考、直接接受其觀點?

  • 訊息來源是誰? 發布者是誰?他/她是否有相關的專業背景或資歷?是一個具名的專家,還是一個匿名的「內部人士」?是一個娛樂帳號,還是一個經過認證的新聞機構?

  • 有證據嗎? 影片中的主張有提供可靠的證據支持嗎?是引用了經過同儕審查的科學論文、官方統計數據,還是僅僅依靠個人見證、模糊的圖片或「我聽說」之類的傳聞?

  • 其他人怎麼說? 這個話題在其他可靠的資訊來源(如主流媒體、專業的事實查核網站)上是如何被報導的?是否存在不同的觀點或反駁的證據?

2. 進階溯源技巧:追蹤資訊的源頭
許多謠言就像傳話遊戲,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變形。試著追根溯源:

  • 檢查原始影片/上下文: 如果是一段據稱是「新聞報導」或「名人發言」的片段,嘗試利用關鍵字搜尋,找到原始的出處。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原始影片的上下文被剪接或扭曲,其本意與 TikTok 版本截然不同。

  • 反向圖片搜尋: 對於聲稱是「現場直擊」的驚人圖片或影片,可以使用 Google 的「以圖搜圖」功能,檢查該素材是否為舊圖挪用,或是來自完全不同事件的資料。

3. 擴展資訊食譜,主動打破「過濾氣泡」:
不要讓 TikTok 的 FYP 成為你唯一的資訊來源。主動地、有意識地去接觸不同觀點的媒體。訂閱幾家信譽良好的新聞媒體,關注官方機構(如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社群帳號。強迫自己偶爾去看那些與你立場相左的論點(但同樣基於事實的),這能幫助你保持思想的開放性與辨別力,避免陷入單一資訊的同溫層。

4. 學習辨識「紅旗信號」:
不實訊息通常帶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如同紅旗般警示我們:

  • 過度簡化的萬能解方: 將複雜問題歸因於單一原因或提供簡單到不行的解決方案。

  • 訴諸陰謀: 將所有反對證據都解釋為「主流媒體封殺」、「既得利益者打壓」的巨大陰謀的一部分。

  • 濫用專業術語: 使用一堆聽起來很高深的科學或專業詞彙,但實際上用法錯誤或文不對題,旨在唬弄外行人。

  • 煽動對立: 刻意將人群劃分為「我們」與「他們」,並鼓吹對「他們」的敵意。

  • 時效性誤導: 將過去發生的事件包裝成正在發生的新聞,製造緊迫感與恐慌。

第四部分:公民行動——如何有效刪除與反制不實訊息

個人自保是防線,主動出擊則是淨化平台環境的公民責任。

1. 熟練運用平台檢舉功能:
TikTok 提供了檢舉機制,雖然不完美,但大量用戶的檢舉確實能觸發平台的審查。當你遇到明顯違規的內容時:

  • 步驟: 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分享」箭頭 → 選擇「檢舉」→ 選擇檢舉原因。對於不實訊息,最相關的類別是「虛假資訊」。平台會進一步提供子選項,如「健康虛假資訊」、「政治虛假資訊」等,請選擇最貼近的一個。

  • 精準描述: 在可能的情況下,在檢舉時簡要說明該內容為何是虛假資訊。例如,可以附上事實查核報告的連結或簡短指出錯誤之處,這有助於提升審核人員的處理效率。

2. 以「事實補充」對抗謠言,而非情緒性謾罵:
直接在謠言影片的留言區進行事實澄清,是影響其他觀眾最直接的方式。但方法至關重要:

  • 保持冷靜與尊重: 情緒化的謾罵只會強化同溫層,讓支持者更堅信發布者是「被主流打壓的受害者」。你的目標是影響那些還在觀望的中立觀眾。

  • 提供可靠來源: 你的澄清留言必須附上權威、中立的資訊來源連結,例如政府官網、學術論文、國際知名媒體或專業的事實查核組織(如台灣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的報告。

  • 使用「引述」功能: 可以將你的澄清內容製作成一支新的 TikTok 影片,並使用原謠言影片的「引述」功能進行回覆。這種影片對影片的反駁,形式直觀,說服力更強。

3. 支持與運用專業事實查核組織:
全球有許多非營利組織致力於對抗不實訊息。在台灣,「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就是極其重要的資源。你可以:

  • 定期瀏覽其網站與社群: 了解目前流行的謠言與其查證結果。

  • 善用其搜尋功能: 在遇到可疑資訊時,先去事實查核中心的網站搜尋,看是否已經有相關的查核報告。

  • 分享查核報告: 將查核報告的連結分享到謠言影片的留言區,或分享到你個人的社群網絡,擴大正確資訊的能見度。

4. 教育身邊的人,尤其是長輩與年輕族群:
將你學到的媒體素養知識,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分享給家人和朋友。教他們如何辨識可疑訊息、如何使用檢舉功能。家庭群組經常是謠言傳播的重災區,你的耐心指導可能比官方宣導更有效。

第五部分:結語——從被動的消費者到主動的守門人

TikTok 作為一個工具,本身是中性的,它的樣貌最終由我們這些使用者共同塑造。它既可以是創意與知識的寶庫,也可以是謠言與對立的溫床,其間的差別,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選擇與行動。與其被動地抱怨平台環境惡劣,我們更應該積極地武裝自己,從一個純粹的「資訊消費者」,轉變為具備批判性思維的「資訊守門人」和負責任的「資訊傳播者」。

這是一場漫長的認知作戰,沒有捷徑,也無法單靠平台方或政府立法就能完全解決。它需要從我們每一個人的手機螢幕開始,從每一次的「暫停思考」、每一次的「主動查證」、每一次的「理性澄清」和每一次的「果斷檢舉」開始。當足夠多的人具備了辨別真偽的能力,並願意為維護真相付出微小卻關鍵的努力時,我們就能從根本上改變演算法的邏輯——讓基於事實的內容獲得應有的能見度,讓謠言在陽光下無所遁形,從而將 TikTok 乃至整個網路世界,推向一個更加清明、健康且值得信賴的未來。這場戰役,始於你我指尖的每一次選擇。立即尋求網路誹謗律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