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新聞稿真的能撤下/刪除負面新聞嗎?

買新聞稿真的能撤下/刪除負面新聞嗎? 完整指南

在網路時代,一則負面新聞可能對個人或企業聲譽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許多人面臨危機時,第一個念頭就是:「花錢能不能把新聞撤下來?」坊間也確實充斥著各種號稱能「付費刪除負面新聞」的服務。但真相是:合法且保證能「刪除」已發布新聞稿的途徑幾乎不存在,宣稱能做到的服務風險極高。 這份指南將深入剖析背後的原因與風險,並提供真正有效的應對策略。

⚠️ 為什麼「付費刪除新聞稿」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1. 新聞媒體的獨立性與誠信:

    • 正派的新聞機構(無論是傳統報社、電視台或具公信力的網路媒體)將編輯獨立性和新聞誠信視為核心價值。

    • 收錢刪除已發布的新聞報導,是嚴重的違反新聞倫理行為。 這等同承認報導可能有誤或接受賄賂,將徹底摧毀媒體的公信力。

    • 負責任的媒體絕不會提供這種「服務」。

  2. 法律風險:

    • 妨害信用罪 (刑法第313條): 若報導內容屬實,付錢要求刪除可能不構成此罪。但若報導不實,應循法律途徑而非私下交易。

    • 恐嚇取財或勒索: 聲稱能刪帖的「公關公司」或「網路打手」常遊走法律邊緣。你付錢給他們,可能被視為參與非法活動,甚至反過來被他們持續勒索。

    • 違反服務條款: 付費刪帖常涉及入侵網站、濫用檢舉機制等違反平台或搜尋引擎服務條款的行為。

    • 共犯風險: 若刪帖方使用駭客等非法手段,委託人可能被追究法律責任。

  3. 技術與平台限制:

    • 原始來源仍在: 即使透過某些手段讓新聞在搜尋引擎結果頁(SERP)暫時消失,或從某個入口網站下架,只要原始發布的新聞網站文章未被刪除,內容依然存在於網路上,仍可能透過其他方式被找到(例如直接連結、其他網站轉載)。

    • 搜尋引擎快取 (Cache): Google等搜尋引擎會儲存網頁快照,即使原文下架,快照仍可能留存一段時間。

    • 備份網站與網際網路檔案館 (Internet Archive): 像 Wayback Machine 這樣的服務會定期備份網頁,成為無法抹滅的網路歷史紀錄。

⚠️ 聲稱能「付費刪除」的服務,常見手法與風險

這些服務通常自稱「網路公關」、「危機處理」、「SEO公司」或「負面訊息處理專家」,手法包括:

  1. 欺騙與詐騙:

    • 最常見!收取高額費用後,根本做不到刪除,可能只提供虛假的「刪除截圖」或拖延戰術,最後消失無蹤。

    • 風險:白白損失金錢,延誤處理時機。

  2. 濫用平台投訴機制:

    • 大量、惡意地濫用搜尋引擎(如Google)或社媒平台(如Facebook)的版權投訴、誹謗投訴或「被遺忘權」申請機制。

    • 風險:

      • 若投訴無根據,可能被平台標記為濫用者,影響自身信譽。

      • 平台若發現是惡意投訴,可能反過來懲罰你的網站或相關連結。

      • 無法解決原始新聞來源問題。

  3. 駭客入侵 (極端非法):

    • 非法入侵新聞網站或部落格後台刪除文章。

    • 風險:

      • 嚴重刑事犯罪! 委託方和執行方都可能面臨刑事起訴(妨害電腦使用罪等)。

      • 損害極度嚴重,絕對不可行。

  4. 「負面壓制」(Negative Suppression):

    • 這不是「刪除」原始新聞,而是更常見、相對合法的做法(但需謹慎執行)。

    • 透過大量發布高品質、正面的內容(如新聞稿、公關稿、專業部落格文章、社群媒體貼文、優化登陸頁面),並運用SEO技術優化這些內容,讓它們在搜尋結果中排名超過原始的負面新聞連結,將其擠到後面的頁面去。

    • 風險與注意:

      • 不能保證100%成功: 尤其是針對權重高、流量大的知名媒體報導。

      • 耗時費力: 需要持續產出優質內容和SEO操作,見效需要時間(數週至數月)。

      • 成本不低: 需要專業的公關、內容創作和SEO團隊執行。

      • 原始連結仍在: 只是較難被第一時間看到,不代表消失。

      • 需合法合規: 發布的正面內容必須真實、合法,避免過度吹噓或造假,否則可能引發新一輪公關危機。

✅ 面對負面新聞稿的正確處理策略

  1. 冷靜評估:

    • 內容是否屬實? 這是關鍵的第一步。

    • 來源為何? 是權威媒體、小報、論壇、還是匿名部落格?來源可信度影響處理策略。

    • 擴散程度? 是否被大量轉載?在搜尋引擎排名是否很高?

    • 實際影響? 對業務、個人聲譽的具體損害有多大?

  2. 尋求專業法律諮詢:

    • 若報導內容涉及不實陳述、誹謗、侵害名譽或隱私: 立即諮詢專精媒體法、名譽權的律師。

    • 律師能做的:

      • 評估提告的可能性與勝算(例如提起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刑事誹謗告訴)。

      • 發送存證信函給發布媒體,要求澄清、更正或道歉。

      • 在特定條件下,可能協助申請法院的假處分,要求媒體暫時下架爭議內容(但法院核發標準嚴格)。

      • 若勝訴,可要求法院判決媒體刊登判決書澄清啟事。

      • 請律師處理是合法且最有力爭取下架或澄清的途徑。

  3. 與原始發布媒體溝通 (若可行且適當):

    • 若報導有事實錯誤: 提供詳盡、具體的證據和資訊,以專業、冷靜的態度聯繫該媒體的編輯或讀者投訴部門,要求更正或刊登平衡報導

    • 若報導屬實但角度偏頗: 可嘗試提供更多背景資訊或你的觀點,爭取刊登後續補充說明讀者投書的機會。

    • 關鍵: 態度誠懇、證據充分、溝通專業。避免威脅或情緒化言語。

  4. 主動公開回應與聲明:

    • 若報導屬實且涉及錯誤行為:

      • 真誠道歉: 在自己的官方網站、社群媒體發布正式道歉聲明。

      • 說明改善措施: 具體說明已採取或將採取哪些行動來改正錯誤、彌補傷害、防止再發生。展現負責任的態度。

      • 尋求諒解: 表達願意溝通、彌補的意願。

    • 若報導不實:

      • 發布正式澄清聲明: 在官方管道(官網、FB粉絲頁、LinkedIn等)清晰、有力地駁斥不實資訊,並提供事實證據。

      • 考慮公開法律行動: 在律師建議下,可表明已採取法律行動,以昭公信。

    • 目的: 直接向公眾說明立場,奪回話語權,展現透明度。

  5. 執行「聲譽管理」(Reputation Management) / 「負面壓制」(Negative Suppression):

    • 核心: 創造並推廣大量正面、真實、高品質的內容,讓它們在搜尋結果中自然超越負面連結。

    • 方法:

      • 發布權威內容: 撰寫深度專業文章、產業分析、發布具新聞價值的公司動態(如獲獎、新產品發布、公益活動)並投稿至相關媒體或發布在企業部落格。

      • 優化自有平台: 強化公司官網、官方部落格的SEO,確保重要頁面(關於我們、核心服務頁面)針對相關關鍵字排名優異。

      • 積極經營社群媒體: 定期發布有價值的內容,與粉絲互動,建立正面形象。

      • 管理線上目錄與評論: 確保Google 我的商家等企業檔案資訊正確、完整,積極回應線上評論(尤其是負評,需專業、禮貌處理)。

      • 建立個人專業形象: 個人可經營LinkedIn、專業論壇、發表文章或演講,提升個人品牌權威度。

      • 尋求專業SEO/PR公司協助: 若預算允許,聘請正規、信譽良好的聲譽管理或數位行銷公司,他們擁有專業知識和資源來系統性執行此策略。

    • 關鍵: 真實性、持續性、高品質。這是長期且治本的策略。

  6. 了解並善用「被遺忘權」:

    • 在特定地區(如歐盟),個人有權要求搜尋引擎在特定條件下移除包含其個人資料的搜尋結果連結(非刪除原始網頁)。

    • 台灣實務: 台灣法院近年也有引用類似概念做出判決(如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71號判決),但非普遍權利,需個案向法院提出訴訟,由法官權衡「公眾知情權」與「個人資料/隱私權」後判決。並非直接向搜尋引擎或媒體要求就能成功。

    • 適用範圍有限: 通常針對過時、無關、對個人造成過度影響的個人資料連結(如多年前已清償的小額債務訴訟紀錄)。不適用於具公眾利益的近期新聞報導。

📌 結論與重要提醒

  • 「付費刪除」新聞稿是極高風險且通常無效的選項: 合法媒體不會做,非法手段會讓你惹上大麻煩,詐騙橫行。

  • 專注於合法、透明、建設性的策略:

    • 法律途徑: 對不實誹謗內容,諮詢律師是首選。

    • 媒體溝通: 針對錯誤要求更正。

    • 主動回應: 發布聲明,掌握自身話語權。

    • 聲譽管理/負面壓制: 長期投資於創造和推廣正面內容,這是最可靠、可持續的降低負面新聞影響力的方法。

    • 時間的力量: 網路資訊更新快速,若處理得當(道歉、改正、積極溝通),隨著時間推移和新事件發生,舊負面新聞的影響力通常會自然降低。

  • 警惕「保證刪除」的承諾: 聽到這類話術,務必提高警覺,極可能是詐騙或非法手段。詳細詢問其「如何」做到,並尋求獨立法律意見。

  • 預防勝於治療: 建立良好的企業治理、透明的溝通機制、負責任的社會形象,是預防負面新聞的根本之道。積極經營線上聲譽,建立充足的正面內容庫存,也能在危機發生時提供緩衝。

面對負面新聞,焦慮是自然的,但切勿病急亂投醫。保持冷靜,尋求正規的法律和公關專業意見,採取合法、透明且長遠的策略,才是真正保護和修復聲譽之道。💪🏻

負面新聞處理策略比較表

策略適用情況執行方式優點缺點風險等級
付費刪除不建議使用非法手段、詐騙、濫用機制高額損失、法律責任、聲譽惡化⚠️⚠️⚠️⚠️⚠️(極高)
法律途徑內容不實、涉及誹謗律師發函、訴訟、假處分申請合法有力、可能徹底解決耗時長、費用高、結果不確定⚠️(低,若依法)
媒體溝通報導有誤或偏頗提供證據要求更正、投書回應直接解決源頭、成本較低媒體不一定配合、效果有限⚠️(低)
主動聲明所有情況官網/社群發布澄清或道歉掌握話語權、展現透明度需謹慎措辭、可能引發新討論⚠️(低)
聲譽管理長期解決方案創造優質內容、SEO優化、社群經營根本性改善、累積正面資產耗時長(數月)、需持續投入✅(最低)
被遺忘權過時個人資料向法院提出訴訟(台灣)可能移除搜尋結果適用範圍窄、成功率低⚠️⚠️(中)

🌟關鍵提醒:網路時代的負面訊息無法完全抹除,但可透過系統性的聲譽管理降低其影響力。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刪除」,不如專注於建構堅實的正面內容堡壘,讓時間成為你的盟友。真正的聲譽修復始於真誠的溝通與持續的價值創造。

負面新聞刪除服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