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判決書刪除後,Google還搜得到嗎?後續處理教學

企業判決書刪除後,Google還搜得到嗎?後續處理教學

這是一個無數企業主、法務人員乃至個人最關切卻也最困惑的問題。答案並非簡單的「是」或「否」,而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的、且取決於多個關鍵因素的過程。我們必須先建立一個最根本的認知: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您無法從「根源」上讓一份已公開的判決書從世界上「徹底消失」。 所謂的「刪除」,在司法實務上幾乎是指從「司法機關的官方公開網站」上將判決書「下架」或「不予公開」。然而,這僅僅是戰役的開始,而非結束。

第一部分:核心問題剖析 — 為什麼判決書刪除了,Google還搜得到?

要理解這個問題,必須先瞭解資訊在網路上流通的鏈條:

資訊鏈條:產生 → 公開 → 複製 → 索引 → 顯示

  1. 產生與公開: 法院作出判決,並依法(如《政府資訊公開法》)將「去識別化」後的判決書上傳至「法學資料檢索系統」等官方平台。這是資訊的「源頭」。

  2. 複製與散播: 這是關鍵所在。判決書一旦公開,會立刻被無數個「第三方網站」抓取、複製、備份,並發布在它們自己的網站上。這些網站包括:

    • 法律資料庫網站: 如法源法律網、植根法律網等,它們以收錄完整的司法判決為核心業務。

    • 新聞媒體網站: 記者可能會就具有新聞價值的判決撰寫報導,並直接引用或連結至判決書全文。

    • 論壇與社群媒體: PTT、Dcard、Mobile01等,網友可能討論該案件並貼出判決書連結或內容。

    • 徵信社、債務催收、個人背景調查網站: 這類網站會刻意蒐集並公開這些判決資訊,用於其商業目的。

    • 網頁時光機: 如 Internet Archive 的 Wayback Machine,它會定期抓取並備份網頁,即使原始網頁已刪除,它可能仍存有舊版本。

  3. 索引: Google的爬蟲程式(Googlebot)會不間斷地在網路上巡弋,當它發現新的網頁(包括官方判決書和所有第三方網站的複製版)時,就會將這些網頁的內容和網址記錄到其龐大的資料庫中,這個過程稱為「索引」。

  4. 顯示: 當使用者在Google搜尋您的公司名稱或相關關鍵字時,Google的演算法會從其索引庫中找出它認為最相關、最具權威性的網頁,並按照排名順序顯示在搜尋結果頁面上。

因此,問題的答案現在很清晰了:

即使您成功從法院的官方源頭網站「刪除」了判決書,只要任何一個第三方網站還存有該判決書的複本,並且這個複本已被Google索引,那麼它在Google上就依然「搜得到」。 源頭刪除只是切斷了資訊的「主要供應鏈」,但那些已經擴散出去的「副本」依然在持續發揮影響力。

第二部分:判決書「刪除」的定義與實務上的可能性

在台灣,要從源頭刪除判決書,法律依據主要是《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所列的豁免公開事項,以及司法院本身的一些行政規定。

  • 「刪除」的真正意涵: 實務上更常見的是「不予公開」或「下架」,而非將檔案從伺服器上物理抹除。法院可能因當事人提出聲請,認為公開該判決書可能侵害個人隱私、營業秘密,或對當事人造成過度損害,而決定將其從公開查詢系統中移除。

  • 誰可以聲請?

    • 刑事案件: 若獲判無罪,或案件涉及少年事件、性侵案件等依法不得公開者。此外,若案件雖有罪但情節輕微(如緩刑、易科罰金),經當事人聲請,法院有時會考量下架。

    • 民事案件: 特別是涉及營業秘密、家庭隱私(如離婚、繼承)或當事人認為公開會對其造成難以回復之損害者。

    • 行政案件: 原則類似。

  • 聲請流程:

    1. 撰寫聲請書: 必須以書面向「原判決法院」提出聲請。聲請書中必須具體陳明:

      • 案號、案由、股別。

      • 聲請人的基本資料及聯絡方式。

      • 「為何公開判決書會對您或您的企業造成重大且具體的損害」。這是最關鍵的部分,不能只是空泛地說「影響名譽」,必須具體說明如何影響商業合作、銀行融資、人才招募、客戶信任等,最好能附上證據。

      • 請求的法律依據(如《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

    2. 遞交聲請書: 將聲請書遞交至原法院的服務中心或書記官。

    3. 法院審酌: 由法院組成合議庭或由原承審法官進行審核。法院會權衡「公眾知之權利」與「個人隱私/營業秘密保護」之間的平衡。

    4. 裁定結果: 法院會作出准予下架或駁回聲請的裁定。此過程可能耗時數週至數月,且結果並非保證成功。

重要提醒: 即使源頭刪除成功,您也必須立刻取得法院准予下架的「裁定書」,這份文件在後續要求第三方網站刪除時,是極具說服力的關鍵證據。

第三部分:後續處理的終極戰略 — 從Google搜尋結果中「清除」判決書

這是一場艱苦的「資訊巷戰」,目標是清理所有殘存在網路上的副本。戰略分為兩大主軸:一、要求網站管理者移除內容;二、要求Google移除索引或降低排名。

戰略一:要求內容宿主(第三方網站)移除

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方法,但也是最耗時費力的。

  1. 全面盤點與蒐證:

    • 進階搜尋技巧: 使用Google搜尋,以精確的關鍵字進行。例如:「公司名稱」 「案號」「公司名稱」 「法院名稱」 「案由」「公司負責人姓名」 filetype:pdf。使用引號確保完全匹配。

    • 紀錄所有連結: 將所有搜尋到包含判決書內容的網頁URL,完整記錄在一個Excel表格中。表格欄位應包括:URL、網站名稱、網站類型(法律網、新聞網、論壇等)、發現日期。

    • 確認內容: 點進每個連結,確認是否為您要處理的判決書全文或摘要。

  2. 分類與優先處理:

    • 高優先級(較易成功): 正規的法律資料庫網站(如法源、植根)。它們通常有正式的下架申請流程,且對於法院裁定較為尊重。

    • 中優先級(困難但必要): 新聞媒體網站。他們有編輯責任,但可能以「公眾知情權」為由拒絕。需要強有力的理由與溝通。

    • 低優先級(極度困難): 論壇、社群媒體、備份網站、惡意攻擊網站。這些最難處理,往往需要透過法律途徑。

  3. 發送正式移除請求:

    • 尋找聯絡窗口: 在目標網站的「關於我們」、「聯絡我們」或網站頁尾尋找「版權聲明」、「隱私權政策」或「內容下架請求」的連結。

    • 撰寫專業的請求信: 這封信的品質直接決定成功率。

      • 主旨明確: 例如「關於【網站名稱】刊登【案號】判決書之下架請求」。

      • 表明身分: 清楚說明您是該判決書的當事人(或當事企業的合法代表)。

      • 陳述事實: 簡要說明該判決書已經由【某某法院】於【日期】以【案號】之裁定,准予從公開查詢系統中下架。務必附上法院的裁定書掃描檔作為證據。

      • 提出訴求: 明確要求該網站移除指定URL的頁面。

      • 法律依據(可選擇性強調): 可提及該判決書的公開已侵害您的隱私權/營業秘密,且已無公共利益(例如案件已了結、當事人已改過遷善等)。

      • 提供聯絡方式: 留下您的電話、email,方便對方聯繫。

    • 追蹤與管理: 寄出信件後,在您的Excel表格中記錄寄送日期。若一至兩週內未獲回覆,應進行電話追蹤或再次發信。對於每個網站的回覆(同意、拒絕或要求補件)都需詳細記錄。

戰略二:直接與Google交涉 — 提交移除請求與善用搜尋引擎管理工具

當網站宿主拒絕配合,或該網站根本找不到聯絡方式時,就必須直接從Google的搜尋結果下手。

方法A:依據「過時或無關聯的內容」提交移除請求(最核心的工具)

Google允許使用者對搜尋結果中出現的個人聯絡資訊、可能造成傷害的內容,或「過時」的內容提出移除請求。雖然判決書不完全符合所有條件,但可以透過論理爭取。

  1. 找到Google的移除請求工具: 搜尋「Google 移除要求工具」或直接前往 https://search.google.com/search-console/remove-outdated-content

  2. 選擇「更新過時的頁面」或「移除個人聯絡資訊」:

    • 更新過時的頁面: 這是較常用的途徑。您可以主張該判決書已被法院下架,屬於「過時內容」,但網路上仍存在副本,這些副本對搜尋您姓名/公司名稱的用戶已不再具有關聯性或必要性,且其持續公開對您造成了具體損害。

    • 撰寫說理充分的聲明:

      • 再次強調,法院裁定書是王牌。清楚說明該資訊已從官方源頭移除。

      • 詳細闡述該判決書為何是「過時」的。例如:案件已結束多年、當事人已清償債務、公司已改組、相關商業糾紛早已和解等。

      • 具體描述「持續公開造成的損害」。這點至關重要。例如:「導致潛在客戶誤解本公司信用,取消合作訂單,損失新台幣XXX元」、「導致銀行拒絕貸款申請,影響公司營運資金」、「導致優秀求職者因看到此過時負面訊息而拒絕錄取通知」等。越具體、越量化越好。

    • 提供您要求移除的特定URL。

  3. Google的審核: Google並非司法機關,它會根據其自身政策進行審核。這個過程沒有保證,且可能需要提交多次,不斷補充您的論點與證據。成功與否,取決於您陳述的說服力。

方法B:利用Google搜尋引擎最佳化(SEO)的「聲譽管理」技巧

這是一個更長期、更技術性,但也是治本之道的方法。核心概念是:與其試圖刪除負面資訊,不如用更多、更強、更正面的資訊去「淹沒」它,讓它自然地被擠到搜尋結果的後幾頁。

  1. 建立並優化您的官方資產:

    • 公司官方網站: 確保網站內容豐富、更新頻繁,並且針對您的公司名稱、核心業務進行了良好的SEO優化。定期發布產業相關文章、公司動態、公益活動等。

    • 權威平台帳號: 建立並積極經營高權威性的平台帳號,這些網站在Google排名中天生具有優勢:

      • LinkedIn公司頁面: 完整填寫公司資訊,鼓勵員工連結,定期發布動態。

      • Facebook粉絲專頁: 與客戶互動,發布活動訊息。

      • Instagram商業帳號: 展示公司文化、產品服務。

      • YouTube頻道: 製作產品介紹、教學影片、企業訪談等。

      • 台灣在地化平台: 如104公司評論、求職天眼通等,主動管理並回覆評論。

  2. 創造高品質的正面內容:

    • 新聞稿發布: 透過付費的新聞稿發佈服務(如台灣的台灣新聞網、中華新聞網等),發布公司獲獎、新產品上市、參與重要展覽、慈善捐贈等正面消息。這些新聞網站權重高,很容易排名到第一頁。

    • 專業文章投稿: 將公司專業知識撰寫成文章,投稿到相關產業的媒體或論壇,文中自然帶入公司名稱與連結。

    • 鼓勵正面評論: 鼓勵滿意客戶在Google我的商家、Facebook等地方留下正面評論。

  3. 技術性SEO強化:

    • 建立內部連結: 在官方網站的各個頁面中,適當地以「公司名稱」為錨點文字,連結回首頁或關於我們頁面,這能強化該頁面對於「公司名稱」這個關鍵字的排名權重。

    • 獲取外部連結: 透過商業合作、媒體報導、參與社群活動等方式,讓其他高品質網站連結到您的官方網站,這是提升排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透過持續不斷的SEO努力,您的正面資訊矩陣會越來越強大,最終將那幾筆殘存的判決書連結擠到搜尋結果的第二頁、第三頁之後。根據統計,極少有用戶會點擊到第二頁之後的結果,如此便達到了實質上的「清除」效果。

第四部分:特殊情境與終極手段

  • 新聞報導的處理: 如果新聞媒體的報導連結也出現在搜尋結果中,除了直接聯繫媒體要求下架外,也可以對該新聞連結提交Google移除請求。同時,可以考慮接洽公關公司或聲譽管理顧問,他們有時能透過媒體關係進行協調。

  • 論壇(PTT、Dcard)文章的處理: 這是最棘手的。首先嘗試聯繫版主申請刪文。若不行,可向站方提出申訴,主張侵害隱私權。如果內容涉及誹謗或侮辱,可考慮採取法律行動,取得警方的報案證明或法院的侵權行為裁定後,再以此為據要求站方或Google下架。

  • 法律訴訟途徑: 如果上述所有方法都無效,且該判決書的公開已構成對您隱私權、名譽權或營業秘密的嚴重侵害,最後的手段就是提起民事訴訟,控告那些拒絕下架的第三方網站「侵害隱私權」或「妨害名譽」。勝訴後,憑藉法院判決書,幾乎可以強制要求所有平台及Google進行下架。但這是成本最高、時間最長的方式。

第五部分:結論與長期心法

處理企業判決書在Google上的殘留問題,是一場結合法律知識、公關溝通、網路技術與極大耐心的綜合性工程。沒有單一的魔法按鈕,而是一個系統性的流程。

成功關鍵心法:

  1. 速度至上: 一旦發現判決書,立即啟動處理程序。資訊在網路上存留越久,被複製備份的次數就越多,清理難度呈指數級增長。

  2. 源頭優先: 盡一切可能先取得法院的「下架裁定」,這是您後續所有行動的尚方寶劍。

  3. 雙管齊下: 「要求網站移除」與「Google SEO聲譽管理」必須同步進行。前者是治標,後者是治本。

  4. 文件管理: 妥善保存所有通信記錄、申請表格、裁定書等,建立完整的案件處理檔案。

  5. 專業協助: 如果情況複雜或牽涉金額龐大,強烈建議尋求專業律師(處理法律聲請)與SEO聲譽管理顧問(處理網路清理與排名優化)的協助。他們的經驗可以幫您避開陷阱,大幅提升成功率與效率。

最後,必須建立一個正確的期望:「完全刪除」是一個理想目標,但實務上更可行的目標是「大幅降低其能見度」,讓它在一般的商業往來與個人背景調查中,不再構成實質障礙。 透過本篇詳盡的教學,您已經掌握了從被動抱怨轉為主動出擊的所有戰略與戰術,接下來需要的,就是決心與執行的毅力。

Read More